讲座预告

教师风采

新闻中心

    • 玉泉书院第二党支部与国科大社区共同开展“中秋月圆,情满社区”活动 玉泉书院第二党支部与国科大社区共同开展“中秋月圆,情满社区”活动
        2024年9月10日,在中秋佳节即将到来之际,玉泉书院第二党支部与国科大社区携手举办“中秋月圆,情满社区”关心关爱社区独居老人送月饼活动,为社区的独居老人们送去节日的温暖与关怀。   活动当天,党支部成员、社区志愿者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参与了手工月饼的制作。擀皮、包馅、压模,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其乐融融。大家一边做月饼,一边讨论着如何在月饼中融入对老人的祝福,每一个月饼都倾注了他们的关心与爱心。   月饼制作完成后,同志们分成多个小组,亲自将这些亲手制作的月饼送到独居老人的手中。在送月饼的过程中,同志们与老人们亲切交谈,关心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许多老人看到手工制作的月饼时感动不已,一位老人感慨道:“这个月饼不仅好吃,更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心意,中秋不再孤单。”   参与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希望通过亲手制作月饼,将节日的温情带给每一位老人,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区的关爱。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此次活动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也进一步加强了党支部与社区之间的情感联系。未来,玉泉书院第二党支部将继续携手国科大社区,持续开展更多相关活动,为构建温馨、和谐的社区环境贡献力量。(文/卢昱铭 图/卢昱铭、马蹄莲)
      [09/12]
    • 【科沿讲座】胡俊杰研究员:生命与形状-生物膜的“分分合合” 【科沿讲座】胡俊杰研究员:生命与形状-生物膜的“分分合合”
      9月10号晚7点,国科大“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III”迎来了一场精彩的演讲。我们邀请到了国科大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HHMI)国际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胡俊杰研究员,作题为“生命与形状”的学术报告。 讲座开始,胡老师以“生命是什么形状的?”这一问题,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讲座的主题,吸引了同学们的兴趣。胡老师由生命的形状延续到包裹在细胞这一生命基本单位表面的生物膜的形状上。他向同学们阐释了生物膜是如何实现弯曲,形成不同曲面的。比如,在生物膜弯曲过程中,有着一类衣被蛋白在起作用,它们包裹在生物膜外表呈笼状结构,促使内部的生物膜形成的球形凸起,胡老师将这一类分子比喻成一群为了塑造生物膜形态,在生物膜与细胞质基质间上下奔波的“打工”者。他接着借助 “脚手架” “V字形” 等生动的表述为描绘了生物膜形状形成的原因。 接着,胡老师将重点聚焦于内质网,这一细胞内具有片状和管状两种形态且是连续膜系统的关键细胞器上。他以自己关于Rtns和Reeps蛋白的研究经历,介绍了其团队是如何结合AlphaFold技术、3D打印技术和生物化学实验,实现了对于内质网成管蛋白多聚体结构的预测和分析,对内质网形成管状结构的机制做出了阐释。之后,胡老师介绍了三篇相关论文的工作,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其研究方法与思路,为同学们未来开展科研工作介绍了几点经验:首先是将研究问题可视化,找到可用于筛选的抓手;其次是通过物种间保守性的类比发现潜在的类似基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三是通过对生物现象形成原因的理解和思考获得开展工作的思路。他还向同学们讲述了哈佛大学Tom A. Rapoport教授的故事和名言,激励同学们投身于科研工作。 报告结束,同学们积极提问,胡老师一一作出详尽回答,通过延伸解读拓展同学们的思路。本次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文/赵修钰 图/瞿浩) 
      [09/11]
    • 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举办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及实验室参观活动 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举办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及实验室参观活动
       金秋渐至,九月新启。2024年9月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电子学院”)202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第一会议室举行,电子学院院长、2408班科学家班主任吴一戎院士,电子学院副院长孙应飞教授,电工研究所副所长李子欣研究员,2414班青年班主任张利新副研究员,电子学院科教办主任卢葱葱、副主任张德生出席本次典礼,学院2024级电子信息工程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48名本科新生参会。典礼由2408班青年班主任叶齐祥教授主持。  典礼开始,电子学院孙应飞副院长和电工所李子欣副所长分别向同学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孙应飞首先介绍了2024级新生的基本情况,向同学们提出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期望,以奋斗之姿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年华;李子欣从介绍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出发,鼓励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发展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征程,身逢盛世,责任在肩。 领导致辞  随后,电子学院科教办马振钧老师介绍学院培养和实践的基本情况,学院坚持“任务促学习、学习助项目”,通过开设科研实践、高水平实验课等课内必修环节和大学生科创计划等课外补充实践相结合,强化科研、实践能力;接着,电子学院2022届优秀毕业生代表范一喆结合自身经历,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选择电子学院的原因以及大学期间的收获,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科教融合的优势打好基础,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报告及提问交流环节  接下来,吴一戎院士与同学们亲切座谈,同学们踊跃提问,吴院士结合手机、麦克风等身边常见的例子解答了同学们关于“生物电子学有哪些领域以及与国际的对比”、“电子信息相关科研成果的市场价值和应用”、“专业未来的就业领域和方向”等疑问。他指出,未来国家电子信息领域的突破,要靠在座每一位同学的深耕细作,同学们要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在破解“卡脖子”难题上亮剑出鞘,切实承担起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使命。  为加强本科新生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分别组织两个专业的同学前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参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同学们参观了图像展厅及微波暗室、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光刻机、电子显微镜等设备、微波成像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微波成像设备和雷达实验台,参观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提问,在各位老师和师兄的介绍中增进了对一线科研平台的认识,纷纷表示感受到肩上的重担与国家赋予的使命,被科学家潜心研究的精神深深打动,倍受鼓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同学们参观了电子电力与电气驱动实验室、大功率电力电气与直线驱动实验室、微纳加工技术与智能电气设备研究部、电网技术实验室和超导与能源新材料研究部,近距离接触科研实践,体会浓厚的科研氛围,感悟科学的魅力。 2024级新生与学院领导合影  最后,全体师生移步至办公楼前,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典礼正式结束。愿每一位新同学都能够秉持“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在即将开启的全新征程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让青春在永不停滞的前进中更加出彩。
      [09/11]
    • 寻访科学家精神——本科部组织学生赴长春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寻访科学家精神——本科部组织学生赴长春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东北肥沃的黑土地,迎来了国科大本科生的足迹。8月19日至2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开展了以“黑土精神,科技报国”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二十八位本科生前往吉林长春,了解前沿科学成果,学习伟大科研精神。 图1 实践团队走进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8月20日,同学们首先参观了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园区,冯献忠研究员为大家做了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为主题的报告。2023级国科大本科生录取通知书中的礼物,正是冯献忠研究员团队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技术选育的“东生118”大豆。报告中,他讲述了人类对星空的研究与《人类简史》中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描述,表明科研人员应保持对人类文明进展的敬畏和对大科学问题的好奇,这正是礼物中“北斗七星”图案所代表的“仰望星空”精神。接着,他结合中国的粮食问题,以及自己团队培育“东生118”大豆的技术与经历,说明了科学研究要直面国家需求和当地的现实条件,秉持“脚踏实地”的精神。 图2 冯献忠老师介绍“东生118”大豆 当天下午,同学们参观了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墙壁上挂满了建立实验室以来的大豆育种成果。从第一株由传统技术选育而来的“东生1号”到借助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得到的具有优良抗盐碱性状的“东生118号”,无数科研人员为此倾注心血,为我国的农业安全添砖加瓦。这既是一部生物育种的无字巨著,也是写满了人民生活进步和农业发展的岁月史书。 图3 同学们参观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实验室 随后,同学们参观所内各个试验田。研究员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治理以及作物基因改良的各种研究实践,使同学们对农业、土地和粮食安全有了更深的认识,心中科研报国的理想越发坚定。 图4 研究员老师向同学们介绍试验田内科研成果 8月21日,同学们来到东北地理所辽河源基地,这是“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示范区之一。其中植物高通量表型平台更是前沿科技的结晶,它可以在全生长周期实时监测每一株植物的株高、光和效率等特征,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引擎,它通过精准测量和大数据分析,提升了作物育种效率,加速优良品种选育。这启发了现场很多计算机、人工智能专业的同学,即使不从事农业科研,也能通过新技术、新仪器的研发,为之贡献一份力量。 图5 植物高通量表型平台 当天下午,同学们进入中国科学院辽河源水源地生态农业工程实验室进行参观。站内研究生李书鑫为同学们做了题为“深植厚壤 头顶星空”的讲座,李书鑫结合了自身的教育经历,鼓励同学们保持积极进取,坚定远大志向,切忌陷入躺平颓丧之风。利用好身处的平台与资源,脚踏实地,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听了这场讲座,同学们受益匪浅。 图6 李书鑫为同学们做讲座 8月22日,实践团队来到了大安市,参观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李主任为同学们介绍了站点的历史,展示其学术成果与荣誉。在荒无人烟的盐碱地上,梁正伟老师带领他的团队种出了绿色,种出了希望,种出了奇迹。从第一代治理盐碱地、选育优秀作物的科学家开始,凭借着代代相传的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的精神,科学家们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国家也多次授予了他们劳动模范奖。这一面墙的奖状,是独属于他们的丰碑,但也远远不足以体现他们更加深刻的精神。这种精神,只有通过盐碱地上的稻菽千重浪才能真正展现。 图7 李主任向同学们讲解观测站的荣誉成果 东北地理研究所大安研究站的站长,为盐碱地改良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梁正伟老师为大家做了一场以“弘扬钱学森科学家精神 强化科技创新科学报国”为主题的讲座,讲述了伟大的钱学森科学家精神以及在此精神的领导下众多科学家完成盐碱地改良的壮举。他强调,钱学森的一生,是爱国奋斗,功昭德重的一生,同学们要深刻学习钱学森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演讲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倾听学习,与梁老师积极互动,展现出良好的氛围,在友好交流中继承盐碱地治理中展现出来的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 图8 梁正伟老师为同学们作报告 当天下午,听完梁老师的报告后,在研究所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野外,看到了曾经的盐碱地变为郁郁葱葱的稻田,看到了大安基地科研工作者们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努力。走在不同碱性的试验田间,同学们闻到了硕果累累的稻香,也感受到了科研工作者们严谨治碱的态度。站在不同品种水稻的田垄上,同学们遥望着延伸到天际的稻浪,心潮澎湃,“敢叫日月换新天”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大安人沾满泥土的鲜活注脚。 图9 同学们走进田间考察 8月23日,实践队伍来到了位于吉林省大安市的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蓝天白云映衬下,广袤的芦苇荡一望无际,同学们走在芦苇栈道上,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与美丽。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一片白色的盐碱湿地,经过科学家们多年的努力和生态改造,才焕发出如今的生机。这次参观不仅让同学们领略到湿地的自然风光,更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环境修复的重要性。 图10 参观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 随后,工作人员为同学们讲解了牛心套保的发展历程。芦苇荡里养螃蟹,是湿地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的科研团队多年实验,成功应用的“苇—蟹(鱼)—稻”复合生态工程模式,开创了湿地生态产业深层发展新途径,他身为院士,却来到牛心套保这片荒芜之地,用自己的心血使其重现生机,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才,守护这片宝贵的土地。听完他的故事,同学们无不动容,对“爱国奋斗、艰苦创业,求实务实、开拓进取,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黑土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11 工作人员为同学们讲解牛心套保的发展历史 五天的社会实践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同学们的心里却埋下了一颗宝贵的种子,它承载着黑土地上无数科研人员日以继夜奋斗的精神,在同学们未来的学习与科研中生根发芽,鼓励他们以黑土精神铸就科研品格,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文/图 吉林长春社会实践队)
      [09/11]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