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

教师风采

新闻中心

    • 躬身入局,以行践知:“行·见东营”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深度探寻资源城市交旅融合新路径 躬身入局,以行践知:“行·见东营”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深度探寻资源城市交旅融合新路径
      为教育引导国科大本科生深刻理解新时代城市发展理念,践行“知行合一”的求知精神,2025年8月24日-30日,7名本科生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山东省东营市,开展了为期五天的“行·见东营”专题社会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以“收缩型资源城市的交通与绿色转型的匹配度研究”为核心命题,旨在通过实地走访与深度调研,探寻这座以黄河入海和石油工业著称的城市,如何在交通建设的驱动下,实现产业转型、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的深度融合。 对话顶层设计,洞悉城市发展“骨架” 实践首站,实践团队抵达东营市交通局,与相关负责同志进行了深入座谈,为本次调研构建了坚实的理论框架。 座谈中,团队成员详细了解了东营市基于省交通厅“快进慢游”旅游交通体系的战略谋划。该体系的愿景在于通过旅游公路的“穿针引线”作用,有效统筹不同等级的道路资源,实现“景点引领、交通跟进”,以发挥旅游资源的集群效应。 东营市交通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一是将市交通局与黄河河务局、市住建局、市水务局下辖的不同等级道路进行统筹规划,确保旅游资源与交通网络的有效衔接,二是打造“黄河入海”千里滨海旅游公路精品示范工程,完善沿线引导标识,同时注重生态保护,根据黄河时令修建浮桥,既解决通行问题,又保护生态环境。三是通过局部建设道路环线,做好即将建成的高铁东营南站的旅客集输运工作。而在中长期规划上,通过合理调配市政府向机场管理集团的2.3亿资金投入,发挥东营在中转经停航线上的区位优势对当地旅游发展的带动作用。 随后,实践团队在东营市城市规划馆和黄河文化馆的参观,进一步具象化了这些宏观蓝图。在规划馆,巨大的动态沙盘和多媒体展示让同学们直观感受了城市交通骨架的精密咬合;在黄河文化馆,交通的历史演变与黄河文化的传播紧密相连的展陈,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交通不仅仅是连接交通地点的线性工具,更是一条承载黄河文化、传播生态理念的“绿丝带”。东营的城市发展正在通过交通这一动脉,实现其生态友好与人文赋能的更高层次转型。 触摸交通脉搏,感受枢纽与动脉的“温度” 如果说顶层设计勾勒出了一幅宏伟蓝图,那么实地调研则揭示了蓝图照进现实的复杂性与挑战。实践团队在东营汽车总站的调研,触摸到了城市交通的真实“脉搏”。访谈中,站长邢鹏坦言,受交通方式多样化的影响,汽车客运量较十年前已大幅减少,这在微观层面印证了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至1994年底,凭依发达的公路网,东营市已经开通到全省各地市客运班车线路,还有到郑州、上海、南京、北京等地的直达豪华卧铺客车线路。将2002年到2012年看作客运行业的黄金十年,东营汽车总站赶在其列为重点工程2007年竣工,站长邢鹏回忆起参加工作的往事,如数家珍。那时候,私家车、高铁,仿佛都是远在天边的事。 知行合一,凝练成果与深度反思 值得一提的是,原计划中关于将孤东采油厂原有交通线路用于旅游交通的可行性评估,在实际调研中并未能如期开展。这一现实与计划的偏差,也让团队成员意识到,社会实践并非一帆风顺,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往往要求灵活应变与重新审视,这也成为本次实践中一个独特的认知收获。 五天的社会实践是一次从“纸上得来”到“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完美旅程。实践团队不仅亲历了东营交旅融合的现状图景,更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从规划、现状到问题、建议的完整认知闭环。社会实践也让每位团队成员收获了远超预期的成长。大家深刻体悟到,城市规划是一门充满“权衡艺术”的学科,需要在生态红线、建设成本、旅游需求与居民出行等多元目标间寻找最优解,这种复杂性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完全传授的。同时,从设计访谈提纲、现场记录到后期海量资料整理,每一个环节都是对团队协作和个人能力的极致考验。团队成员学会了如何高效分工,如何从纷繁的信息中捕捉关键点,如何将感性的观察转化为理性的分析论据。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彻底提升了大家对交通功能的认知,认识到交通不再是独立的系统,而是“交通+旅游”“交通+生态”“交通+文化”的融合体。 结语:砥砺青春,为城市转型贡献力量 回首五天,“行·见东营”是一次“知行合一”的完美旅程 。同学们既“行”遍了东营的交通枢纽与自然馈赠,也“见”证了一座城市转型的雄心与实践。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更激发了大家投身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热情与决心。同学们相信,这份来自黄河口的馈赠,必将指引着他们把此次实践的感悟与思考融入未来的学习与科研之中,并努力培养自己系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东营这座黄河入海口的明珠之城贡献一份青春的力量。(文/图 东营社会实践团队)
      [09/09]
    •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家长会顺利召开——家校携手共育未来科技领军人才 中国科学院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家长会顺利召开——家校携手共育未来科技领军人才
      2025年9月5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2025级本科新生家长会在雁栖湖校区礼堂举行。会议围绕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理念、教育体系及家校协作机制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旨在帮助新生家长全面了解国科大本科教育,共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国科大副校长郑阳恒、本科部党总支部书记、部长燕敦验等出席并发言,会议由本科部党总支部副书记王夺奎主持。 郑阳恒副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对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从“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出发,强调国科大始终以“培养好学生”为核心使命。依托中国科学院丰富的科研资源,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体系、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贯通的培养通道,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郑校长特别指出,国科大尊重学生兴趣与发展选择,允许自由转换专业,并设立玉泉书院辅导小组,加强对学生学业与生活的引导。他鼓励学生“学会提问”,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希望家长与学校共同努力,不断提升办学竞争力,为国家培养更多杰出科技人才。 燕敦验部长详细介绍了国科大本科教育的基本方针、定位与理念。他表示,国科大坚持以“科教融合”为特色,系统构建了覆盖公共基础、专业教育与科研实践的全链条培养体系。燕部长提到,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国际视野与科研能力培育,积极推动本科生赴海外访学交流,并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入实验室,已有众多本科生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科研成果。此外,学校配备由科学家和青年骨干教师组成的高水平班主任与辅导员队伍,全面保障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术引领与身心发展。 家长会现场气氛热烈,本次会议不仅增强了家长对国科大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认同,也进一步搭建起家校协同育人的桥梁。国科大将继续秉持“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为学生提供卓越的学术环境与成长平台,与家长携手助力2025级新生开启精彩的大学生活,成就科学梦想。
      [09/09]
    • 国科大2025级本科生迎新会顺利举行 国科大2025级本科生迎新会顺利举行
      2025年9月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2025级本科生迎新会在雁栖湖校区礼堂隆重举行。国科大副校长郑阳恒、本科部部长燕敦验、副部长丁云云、本科部教师代表以及全体2025级本科新生共同参加。本次迎新会由本科部党总支部副书记王夺奎主持。 会议伊始,郑阳恒副校长代表学校向2025级新生表示热烈欢迎。他勉励同学们进入大学后主动“清零”高中阶段的成绩,以归零心态开启新征程。郑校长指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必因一时落后而气馁,应始终保持进取之心。他详细阐述了国科大本科培养的底层逻辑。郑校长特别提醒新生,不必盲目追逐所谓“热门”专业,应立足长远、胸怀大局。他希望同学们敢于与全球最优秀的学生同台竞技,立志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随后,本科部部长燕敦验系统介绍了本科部/玉泉书院的组织架构基本情况,以及2025级各班的科学家班主任和青年班主任情况。结合多年教学与管理经验,燕部长寄语新生在大学四年中重点把握三个方面的学习:一是掌握专业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二是学会合作共事,锻炼团队协作与科研协同能力;三是修身立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成为推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栋梁。 简短休息后,王夺奎为新生开展学生管理专题入学教育。他以“青春心向党”为主题,回顾了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强调积极吸纳优秀本科生加入党组织。重点强调了 “两弹一星”精神是国科大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新一代学子大力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坚定科技报国志向,努力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他还就《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管理规定》进行解读,明确行为规范与底线原则,为新生上了一堂严肃而必要的法治教育课。 随后,教学培养办公室王燕芳老师为新生详细解读本科生培养方案和选课要求,为同学们马上开始的新学期学习打好基础。 迎新会最后,怀柔区怀北镇派出所副所长杨刚为全体新生做了安全教育专题报告,并组织学生共同观看了警示片。 通过本次迎新会,2025级新生对国科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未来学业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09/09]
    • 躬行天府文脉,探寻时代新声——国科大本科生赴四川成都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躬行天府文脉,探寻时代新声——国科大本科生赴四川成都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为教育引导国科大本科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传承创新,树立文化自信与历史使命感,2025年8月8日至11日,本科部/玉泉书院组织部分本科生组成实践团队,赴四川省成都市开展了为期五天的“躬行天府文脉,探寻时代新声”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8月8日上午,实践团队首站来到四川博物院,开启一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同学们在一件件文物前驻足沉思,深刻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兼容并蓄的宏伟气魄。从三星堆神秘的青铜人头像、金沙遗址璀璨的黄金面具,到汉代精美的画像砖石,再到张大千气韵生动的泼墨山水,一件件历经沧桑的文物,将“天府之国”四千余年的恢弘历史画卷徐徐展开。同学们在一件件国宝前驻足凝视,深刻感悟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的宏伟气魄,以及巴蜀先民非凡的创造力与艺术想象力。下午,实践团队对博物院的志愿者与工作人员进行采访,采访围绕博物馆的公共教育职能、文化传播创新以及当代青年如何传承历史文脉等议题展开。 图1:团队成员在四川博物院合影 图2:团队成员欣赏馆藏文物 8月9日,为探寻成都文化的多元切面,实践团队前往成都市龙泉驿区。作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和近代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龙泉驿承载着独特的迁徙与融合记忆。在龙泉驿区博物馆,团队成员通过详实的史料与生动的展陈,深入了解了客家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历程。下午,团队在返回市区的途中,就当日的参观内容和调研成果进行了汇总与讨论,并于当晚完成了调研报告的初步整理工作。 图3:成员在龙泉驿区博物馆合影 8月10日,实践团队系统整理8月8日和8月9日实地考察的调研成果。上午,成员们分工合作,对四川博物院和龙泉驿区博物馆的访谈录音、参观笔记及拍摄资料进行细致的分类与分析。大家认真比对各自的记录,补充遗漏信息,确保资料的完整与准确。下午,团队集中讨论,将两天的调研重点和发现进行归纳与总结,形成了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阶段性报告。 图4:团队成员与志愿者合影 8月11日上午,实践团队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本次实践的收官之站——金沙遗址博物馆。步入展厅,三千年前古蜀王国的辉煌画卷徐徐展开。在陈列馆内,同学们被古蜀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所震撼。闻名遐迩的“太阳神鸟”金饰,外径12.5厘米,厚度仅0.02厘米,其上镂刻的四只神鸟首尾相接,围绕着旋转的太阳飞翔,展现了古蜀先民对光明的崇拜与非凡的艺术想象力。 图5:团队成员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前合影 图6:金沙遗址祭祀坑现场 图7:“太阳神鸟”金饰 馆内大量的珍贵玉器与数以吨计的象牙,无声地诉说着古蜀文明在祭祀礼制、对外交流和工艺制造上的卓越成就。这种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与科学家精神的核心——精益求精、勇于探索——遥相呼应,一脉相承。此次参观让同学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古蜀文化,激发了大家投身文化传承的热情与决心。 图8:团队成员欣赏金沙遗址出土文物 本次“躬行天府文脉”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实地走访历史文化场馆、与文博工作者深度交流,收获颇丰。实践期间,团队成员每日都进行复盘与研讨,系统整理访谈录音、参观笔记和影像资料,将每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归纳与升华。虽然由于缺乏经验,活动中存在一些遗憾与不足,但大家仍然有着不小的收获。同学们不仅直观感受了中华文明的厚重底蕴与时代活力,更在知行合一中深化了对国情的理解,坚定了文化自信。相信国科大学子定会将此次实践的感悟与思考融入未来的学习与科研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文/图 成都社会实践团队)
      [08/28]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