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

教师风采

新闻中心

    • 寻访科学家精神——本科部组织学生赴成都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寻访科学家精神——本科部组织学生赴成都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为激励国科大本科生传承科学家精神,培育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2024年暑假期间,本科部组织30名本科生赴四川成都开展“寻访科学家精神”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8月19日,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进行参观学习。在光电所的所史展厅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充满科技感的展品,生动讲述了光电所从初创到壮大的辉煌历程。从雾山乡的初创时期到双流的新址,光电所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光电科技的崛起。如今,光电所正以其深厚的科研底蕴和强大的创新能力,继续引领着中国光电科技的发展潮流,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力量。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被光电所的科研成就所震撼,更被这里科学家们所展现出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建设精神所深深打动。 图1 实践团队在光电所合影留念   为进一步寻访科学家精神,同学们与光电所张飞研究员和左颢睿研究员进行面对面座谈交流,两位研究员不仅学术造诣深厚,更在科研道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感悟。张飞研究员深情分享了他刚刚踏入科研道路上的迷茫和怎么样去找回自信,以及遇到未知的问题时该如何应对。左颢睿研究员则告诫同学们要时刻保持“目标感”以及注重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锻炼。 图2 实践团队与光电所研究员交流   下午,同学们乘车前往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参观大科学装置——1.8米太阳望远镜。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同学们深入了解了这台望远镜背后的科研历程和技术创新。这台望远镜凭借其高分辨率成像能力,能够精准捕捉太阳大气中光球层和色球层的微妙变化,为科学家们研究太阳风暴的先兆特征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太阳活动规律的认识,更为预测和防范太阳风暴可能引发的通讯中断、电力故障等空间天气灾害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图3 同学们参观大科学装置——1.8米太阳望远镜   8月20日,同学们来到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进行参观学习。首先,同学们聆听了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守‘山地人’使命——成都山地所所况和山地人精神介绍”的报告,了解到山地所从建立到现在,始终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服务国家和人民,为西南地区的防灾减灾、长远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一批批山地所的科学家们投身一线,到最前线的地方去,不断拼搏、战胜困难,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青春和汗水。从众多科学家的具体事例中,同学们深刻领悟到“服务国家、造福山区、尊重自然、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发展特色、勇攀高峰”的“山地人精神”,获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之后,同学们参观了山地灾害链综合实验模拟平台,听取了相关的介绍,具体学习山地所的科学家们研究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方式方法,体会到我国在山地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图4 实践队在山地所合影留念 图5 “弘扬科学家精神,坚守‘山地人’使命——成都山地所所况和山地人精神介绍”主题报告   同学们乘车前往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全面深入地认识到国际上和我国在超算领域的发展现状、成都超算中心的发展历程、超算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以及超算现在和未来的重大影响。 图6 实践队在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合影留念   下午,同学们在山地所听取陈国阶研究员的“科学人生路,资源环境情”主题报告。陈国阶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从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的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和科研生涯,并给同学们诸多建议,鼓励大家热爱科学,打好基础,将国家需要与个人事业相结合,广泛涉猎,勤于思考。陈老师的讲座和回答幽默风趣、春风化雨,同学们从中汲取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科研建议,深刻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对待科学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热爱祖国的忠诚信仰,强化了对于“科学家精神”的理解。紧接着,同学们观看了以山地所东川站为背景的科技脊梁系列电影《坚韧》。电影展现了成都山地所的老一辈泥石流科学家们面对极端艰苦的环境、落后的科研条件和巨大灾害威胁时,仍然扎根山区、迎难而上、创新奉献。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攻坚克难的精神,极大地感染了同学们,坚定了大家科技报国的决心和信心。 图7 “科学人生路,资源环境情”主题报告   8月21日,成都社会实践队乘车前往成都大邑县“三线记忆展览馆”,进行参观学习。该展览馆不仅展示了四川地区在“三线建设”时期的历史变迁,同时也强调了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展览馆内,丰富的展品和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三线建设”真实场景。展馆通过一系列高科技互动展项,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回到那个充满激情与挑战的年代。VR技术带领观众穿梭于往昔工厂,亲身体验当年工人们的奋斗场景;AR技术则使历史照片变得鲜活,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与工作环境。这些科技手段不仅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更让处于年轻一代的同学们了解到,正是源于那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今天的西部地区才有了飞速的发展与进步。   展览馆的负责人表示:“科技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三线建设’的成功实践中,许多新技术被引入,改变了传统行业的面貌,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活力。而今天,我们依然在用科技创新为社会发展服务。”展馆呈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业的结合,展现了如何通过科技推动社会整体的提升。通过此次参观,同学们设身处地的实践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变迁的速度。同学们表示,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更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展馆中,许多陈列的物品无声述说着改革开放后,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 图8 实践团队在“三线记忆展览馆”前合影留念   22日,同学们乘车前往天府新区规划展览馆参观,这里更显露出“未来已来”的高科技感,成都未来三十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尽收眼底;同时,此地毗邻兴隆湖,湖光潋滟,晴空万里,生动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图9 实践团队在天府新区合影留念 图10 同学们在遥望天府新区   今天的成都,不仅是中国西部的经济文化中心,更是科技创新的前沿。经过四天的社会实践历程,赴成都“寻访科学家精神”实践团队的同学们不仅回顾了历史,更展望了未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科技则是推动未来的重要引擎。来自祖国西南方的这些科学家精神——“光电”精神、“山地”精神和“三线”精神,将会激励着新一代国科大青年在科技进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文/图 成都社会实践团队)
      [09/06]
    • 寻访科学家精神——本科部组织学生赴兰州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寻访科学家精神——本科部组织学生赴兰州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8月18日至23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组织30名学生,远赴甘肃兰州及宁夏沙坡头等地,开展了一场以“寻访科学家精神”为专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研究所与科研工作者深入交流,让同学们深刻领悟扎根西部的科学家精神,进一步明确新时代青年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8月19日上午,同学们首先参观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袁平研究员以“仰望星空”为引的报告中,大家深入了解了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历程、辉煌成就及以杨澄中老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通过聆听杨澄中老先生作为中国重离子核物理研究奠基人的生平事迹,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爱国奉献、开拓创新、鼎力育人、淡泊名利的科学家精神。 袁平研究员为同学们介绍杨澄中院士   随后,同学们与超重核和核结构研究室的李广顺研究员进行了热烈讨论,探索了原子核测量、核素检验等科学前沿知识。在分组交流中,同学们对杨澄中老先生的精神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李广顺研究员与同学们热烈讨论   当日下午,同学们参观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HIRFL)。这里不仅是国内重离子治疗肿瘤临床试验研究的先驱之地,还通过重离子辐照诱变技术培育出多个作物新品种,为甜高粱产业链的构建及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同学们在惊叹于科技力量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投身科研、报效祖国的决心。 同学们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合影留念 同学们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内部参观   8月20日,同学们前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参观学习。在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重点实验室、润滑材料重点实验室及化物所所史馆的参观学习中,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老一辈科学家默默坚守、薪火相传的无畏精神。陈建敏研究员生动讲述了“108将”精神如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学者勇攀科研高峰的故事,让同学们深受鼓舞。通过参观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重点实验室、润滑材料重点实验室以及化物所所史馆,同学们进一步学习老一辈科学家默默坚守、薪火相传的无畏精神。 参观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史馆   在所史馆采访时,陈建敏研究员指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绍澧先生和党鸿辛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从海滨大连来到甘肃兰州,在这里默默坚守、薪火相传,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的固体润滑事业,为航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奋斗了六十年。扎根西北,“108将”的坚守让曾经的“科研荒漠”变得繁花似锦,同时也留下了以坚守,求实,创新,攻坚,团结为主要内涵的化物所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学者勇攀高峰。 陈建敏研究员在所史馆与同学们亲切交流   8月21日,同学们来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在陈云峰副主任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了研究院的创办历史、历史沿革以及施雅风、高由禧、朱震达、秦大河等院士的杰出贡献。通过参观科技创新馆、冰冻圈科学与冻土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及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同学们对青藏铁路工程和包兰线沙坡头地段铁路防护体系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建设历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参观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同学们了解青藏铁路建设历程   当日下午,在西北院薛娴研究员的报告会上,同学们深入了解了荒漠的特点、形成要素及中国沙漠化的防治策略。随后,同学们还采访了郭军明和桂娟两位研究员,进一步探讨了科研方向的选择与科学家精神的传承。 “荒漠与荒漠化防治”主题报告会   8月22日,同学们乘车前往宁夏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沙坡头科学观测站、沙生植物种植区与荒漠生态系统综合观测场进行了实地探访。在老师的讲解下,同学们不仅了解了沙漠的特征与地貌、沙漠化的治理方法以及固沙植物的重要作用,还亲眼见证了蓝藻地皮“泼水即绿”的神奇效果。本次赴野外科研试验站的探访不仅让同学们领略了大漠的壮阔,更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了科研人员的智慧与付出。 参观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 学习沙漠生态系统相关知识 野外实地考察参观(图中文字为“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人工植被演替观测场”)   “科技报国 西部奉献”,此次“寻访科学家精神”专题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更让他们深刻领悟到了科技报国的真谛与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精神。相信在未来的学习规划中,同学们定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身到科研事业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文/图 兰州社会实践队)
      [09/03]
    • 202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新生进所参观活动圆满举行 202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新生进所参观活动圆满举行
        为使国科大2024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新生深入了解电气工程专业,电工所人事教育处8月31日组织2414班全体同学前往电工所开展进所参观活动。胡新宁副所长、王秋良院士、青年班主任张利新、多位学业导师代表以及朋辈导师出席活动,会议由人教处处长王婷婷主持。 学生与导师代表合影   上午8点50分,同学们来到了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园区。在新楼大厅,同学们与电工所老师们合影留念。   随后,王婷婷处长代表电工所欢迎同学们的到来,胡新宁副所长在新生寄语中谈到电工所的历史以及电气工程的应用情况。王秋良院士在院士寄语中强调科技于国家的重要性,促使同学们更加坚定“科技强国有我在”的信念。班主任张利新介绍了电工所强大的科研实力,强调尽早了解并确认科研方向的重要性。朋辈导师吴春蒙同学分享了自己与导师交流的经验,鼓励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导师们的研究方向及科研成果,与导师们积极、礼貌地沟通交流。同时他分享了参与科研工作的切身体会,鼓励大家走出课本,走入实践。   在接下来的专题讲座中,本科生学业导师王凯研究员为同学们作电气工程的专题报告,他详细介绍了电工所的所内情况、电气工程的诸多研究方向、应用前景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让同学们更直观、更具体、更深刻地了解到电气工程学科,帮助大家尽快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活动中,同学们与学业导师代表座谈,并依次做了自我介绍,结合个人对电气工程专业的理解向学业导师们踊跃提问,导师们耐心、全面地解答大家的疑惑。   下午,同学们依次参观了电子电力与电气驱动实验室、大功率电力电气与直线驱动实验室、微纳加工技术与智能电气设备研究部、电网技术实验室和超导与能源新材料研究部,近距离接触科研实践,体会浓厚的科研氛围,感悟科学的魅力。各研究部实验室老师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主攻方向和科研成果,讲解了部分实验器械的原理和具体应用,加深了同学们对电气工程领域各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的理解和认识。   这次进所参观的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对电气工程专业知识与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了解,也增强了同学们与导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为同学们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图 舒琬婷)
      [09/03]
    • 寻访科学家精神——本科部组织学生赴上海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寻访科学家精神——本科部组织学生赴上海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为教育引导国科大广大本科生自觉肩负中国科学院“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的传统,传承科学家精神,培养家国情怀,2024年8月18日至23日,本科部/玉泉书院组织选拔30名本科生赴上海市开展“寻访科学家精神”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8月19日上午,实践队伍来到位于嘉定区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硅酸盐所闫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观看了严东生院士的传记电影——《诗与真》,并进行展厅参观。《诗与真》将严先生的一生娓娓道来,给同学们展现了一个有品格的“科研外交家”。通过参观上海硅酸盐所成果展厅与“科技报国 材料筑梦”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让同学们切实了解了硅酸盐所的工作进展及广泛应用,切实学习硅酸盐所老科学家攻坚克难的精神与报效祖国的决心。 上海硅酸盐所集体合照   下午,同学们前往硅酸盐所陶瓷基复合材料、光学陶瓷与复合材料、光热调控智能材料、固态二次电池四个课题组的实验室进行实地参观。在这里,同学们在实验室负责人的介绍下对硅酸盐所生产样品与成品的尺寸、生产过程、生产仪器与材料的热学力学效应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之后,同学们在会议室与博士生导师马名生研究员开展座谈交流。马老师就科研经验、未来展望、科学精神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与经验,回忆并讲述了他眼中“甘为人梯”的“战略型科学家”殷之文院士,表明“科研的春天到来了”,强调兴趣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硅酸盐所课题的为国家军工工程服务的特殊性,也让同学回忆起“国有疑难可问谁,强国一代有我在”的国科大精神。 上海硅酸盐所座谈会现场   8月20日上午,同学们前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寻访参观。跟随所里老师,同学们先后参观了所史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与“神光装置”。所史馆展示了上光所在院士人才培养、军工机械承担、科技前沿探索与研究生培养等多方面的卓越成果。教育基地呈现了上光所一直以来“与光同行志报国”的科学家精神。其中,“上光尖刀连”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研究所核心任务,认真落实支部建在实验室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参观展厅使大家对老一辈科学家的吃苦耐劳矢志报国的精神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与触动。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合影   下午,上光所刘继桥老师为大家带来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激光雷达研制历程的交流报告。从为我国当时雾霾污染的背景到激光雷达研制之后带来的卓越治理与监测效果和国际话语权,同学们感受到了上光所科研工作者们的使命必达,以国家需求为科研目标的信念与坚持,这也是国科大学子应该学习的榜样精神。随后,同学们与四位科研工作者进行了交流采访,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上光所的科研内容与科学家的科研经历。在这次交流中,同学现场感受到了青年工作者“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气风发,也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为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可控核聚变而奋斗”的大同情怀。   8月21日,同学们前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进行寻访参观。在研究所宣传片和科学家精神宣传片中,同学们看到了60年来发展核物理给我国带来的能源巨变与科学家前辈从“两弹一星”到教学培养的薪火赓续。之后,应物所王文锋老师给同学带来了应物所主要科研成果及研究方向的介绍。在中断50年后,应物所领导重启了钍基熔盐堆项目,目前已取得重大实验成果。应物所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的研究契合我国富钍稀铀的国情特点,具有更高的能源利用率,是目前国际钍铀熔盐研究的领跑者。随后,同学们来到所史馆与核能大厅进行参观,了解应物所从建所到核电自主研发与同步辐射光源建设的创业历程,学习一线科研工作者在60年来实现的科研成果与应用之最。核能展示大厅更是以缩略实物展现了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的具体原理与科研的“抽丝剥茧”过程。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合影   为了更深刻地感受研究所“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精神,下午实践队伍前往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参观学习。在方文程老师的介绍之后,同学们前往上海光源装置进行了实地参观。上海同步辐射光源是中国大陆第一台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于2009年竣工后便承担了国内外许多科研实验的工作需要。进入装置大厅,映入眼帘的便是高挂的红旗与庞大的金属管道。同步辐射光源以其庞大与精细,用科技的力量生动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蓬勃生命力。 同学们参观同步辐射光源   22日上午,实践队伍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在研究所老师简单介绍后,同学们前往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和化学生物学技术平台近距离参观学习,在高精度的仪器设施和图文并茂的成果展示前,加深了对生物学研究的认识。参观王应睐院士生前办公室,整洁质朴的家具与充盈着各国专业前沿书籍的橱柜诉说着老科学家生前简朴好学,勤奋科研的精神,激励着同学在生活中发扬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的精神。随后队伍聆听了两个报告,了解了有关RNA转录过程中调控蛋白以及人造肝脏原理。   下午,为更加深入地了解感受一线科研人员的工作情况,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同学们来到张江科技园区与正在实验室工作的分子细胞中心的陈勇老师和丛尧老师进行了座谈交流。在交流中,老师们分享了自己从也曾迷茫过的少年一步步踏上科研道路,秉持着“既然做了就要做到最好”的信念,攻克一个个难题,完成一个个任务的经历,鼓励同学们积探索自己的兴趣,一步一个脚印踏上科研道路。丛尧老师在座谈中特别提到人在社会中应该发挥出的对社会的作用,对集体的贡献,“人总要为community做点什么”,鼓励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扎根一线,科技报国。 实践团队与研究所老师座谈交流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为教育引导本科生“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8月23日,实践队伍来到了中共一大纪念馆和中共一大会址参观。纪念馆由“前仆后继,救亡图存”“民众觉醒,主义抉择”“早期组织,星火初燃”“开天辟地,日出东方”“砥砺前行,光辉历程”五个部分组成,讲述了百余年来民族自强不息,探索复兴,铸就辉煌的波澜壮阔史。通过实地参观学习,同学们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感受到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将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中共一大纪念馆合影   通过此次“不忘初心,科技报国”——赴上海“寻访科学家精神”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跨越了书本与现实的鸿沟,更在科研殿堂的璀璨星光下,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兴国的深远意义与紧迫使命。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同学们走进上海,感受党性教育的初心与使命。同时,在上海这片孕育了无数科技创新奇迹的土地上,同学们走进国家顶尖的科研机构,亲眼见证了最前沿科技成果的诞生过程,从精密的实验设备到严谨的数据分析,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科研人员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许。今后,国科大本科生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步伐,投身于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勇攀科技高峰,传承科学家精神,树牢科技报国理想,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文/项佳盈 图/程帅兵、盛中南)
      [08/3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