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

  • 2025.06 25 讲座预告06-25 19:00-20:40玉泉路校区 礼堂
    乔红 院士
  • 2025.06 20 讲座预告06-20 19:30-20:30玉泉路校区 阶一5教室
    朱俊强院士、王赤院士、林宝军总师 、王强总师、王宇总师
  • 2025.06 19 讲座预告06-19 19:00-20:40玉泉路校区 阶一2教室
    郝郑平 教授
  • 更多

教师风采

新闻中心

    • 甬动青春,创研宁波——国科大本科生赴浙江省内开展创新创业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甬动青春,创研宁波——国科大本科生赴浙江省内开展创新创业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2025年7月21日至2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宁波支队共八人,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与舟山市岱山县进行专题调研。这次调研的主题为实践促真知,挺膺奋进新征程——甬动青春·创研宁波:国科大学子创业园行。支队成员在与企业家、大学创业者的互动及园区运营体验中,深度认知地方发展环境与创业全流程,拓展个人发展视野。同时,通过一线产业实践活动,支队成员在感受国家创新创业活力中深化科技报国的责任意识。 7月21日上午,实践团队成员从各自驻地出发,首先集合到位于宁波镇海的宁波帮博物馆。博物馆展示了老一辈宁波帮杰出人物创业的历史和成就,其中包玉刚、邵氏兄弟等人的事迹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利用港口的天然优势,借助自身大胆细致的创业心态,打造出了享誉世界的宁波帮成绩。与此同时,他们也在用自己创造出的财富回馈桑梓。如今随处可见的包玉刚图书馆、邵逸夫剧院便是宁波帮企业家报答家乡的最好见证。经过短暂的休息后,大家来到博物馆对面的宁波帮文化公园进行参观,在精美的雕塑设计中体会开放初期宁波帮成员敢闯敢拼、永立潮头的奋进精神。 图1:宁波帮博物馆 第二天清晨,支队成员齐聚镇海新城,考察新时代下宁波创新创业的成就。众人首先来到位于新城核心位置的楼宇社区。该社区主要服务于镇海新城的小微企业和新兴创业者,通过动态协调社区网格工作者,实现点对点的业务办理和社区治理,及时处理创业者的疑难问题,协助处理创业中遇到的政务难题,充分激发创业热情。同时楼宇社区大力发展配套的公共设施,将大型会议室,接待室无偿提供给社区内的小微企业,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借助这些措施,配合上整个大学生创业园的经济政策扶持,镇海新城已经孵化出了众多优秀的企业,其中大多为大学刚毕业的年轻创业者所创立。 图2:镇海大学生创业园 为了探寻这些年轻创业者的创业经历,7月22日下午,实践团队成员分为4组,分别走访了园区内富有代表性的4家企业,分别为传统灯具外销、美容仪租赁、工业用品设计和机械手开发等不同领域和商业模式的公司。在企业展示模块,支队成员领会到了机械手制作中理论的应用和工艺创新,也感受到美容仪租赁这一新型商业模式的优势,这激发了同学们的对创新创业策略的思考。而在与创业者的直接对话中,支队成员了解到外贸企业的销售全流程和设计工作室的运营模式,接触到了最为先进的创业理念,这些无不对同学们产生了极大的启发。 在参访过后,支队成员也展开了座谈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启发。支队的创业导师、大创项目评委常远老师也结合自身的创业经历和所见的创业故事,给支队成员讲解了大学生创业的规划,鼓励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技术力,把握合适的创业时机顺势而为。 图3:支队创业导师与同学们就创业政策进行交流 7月23日上午,实践团队抵达岱山县大学生创业园,系统调研县域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园区负责人与在孵企业代表深入剖析政策落地成效与痛点,重点探讨了县域经济背景下科技成果转化与资金支持的创新路径。同学们在交流结束后纷纷表示对大学生创业现状了解收获颇丰。 图4:岱山大创园园区企业走访 下午,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岱山新材料研究和试验基地,团队走访糖类高价值转化、海洋防腐等前沿项目实验室,与科研团队就技术产业化瓶颈开展专业研讨。 图5:宁波材料所岱山新材料研究和试验基地 在岱东镇龙头村微光小屋,同学们与村干部、企业代表就"海岛乡村振兴"主题展开座谈,了解分析该村从传统盐业到文旅融合的转型案例,随后团队与在场代表深入探讨该村旅游业如何发展,同学们提出关注年轻人兴趣所在并加以投入的建议。随后同学们参与模拟企业招聘面试提升实践能力。 图6:岱山龙头村微光小屋座谈会 在海宙农业富碳大棚示范基地,团队实地解析碳循环技术对作物生长的调控机制,详细了解富碳技术在农业增产中的巨大应用。通过负责人的讲解和同学们的实地考察,同学们感受到科技对作物增产、害病预防等方面的巨大增益,心中科技报国的信念愈发强烈。 图7:支队成员参观海宙农业富碳大棚示范基地 7月24日上午,团队来到岱山著名地标安澜阁。通过古籍文献与非遗展品,梳理岱山海洋信仰与生产习俗的演变脉络。岱山民俗艺术形式众多,在音乐、绘画、手工等方面均有独特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艺术项目,如岱山号子和贝壳贴画等,可谓瑰丽华美。 图8:岱山安澜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下午,在中国台风博物馆,同学们系统学习了台风生成机制、演变过程、害处益处、预防方法等,高度了解台风对我国东南沿海的重大影响。经过多年系统化建设,我国已构建起全球领先的台风综合防御体系。在监测预警层面,依托风云气象卫星、相控阵雷达群及万座自动气象站组成的“海陆空天”立体观测网,实现台风路径预报24小时误差大幅缩小。 实践促新知,奋进新征程。经过本次实践活动,支队成员不仅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具体应用的结合,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接触到了一线的创新创业氛围,学习了先进的创业理念和大胆的创业心态。同学们在感叹家乡新兴创业浪潮、良好创业环境、广阔创新平台的同时,也根植了科研报国、科技创业的初心。相信国科大的本科生会通过自身的努力磨练过硬本领,担当时代责任,感恩回馈桑梓。(文/图 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宁波支队)
      [08/01]
    • 赓续红色血脉——玉泉书院组织学生赴江西井冈山开展红色主题教育专题实践活动 赓续红色血脉——玉泉书院组织学生赴江西井冈山开展红色主题教育专题实践活动
      2025年7月15日至18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井冈情·科学梦”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革命圣地井冈山,开展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淬炼与精神洗礼之旅。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23名本科生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学习星火精神照亮前路,青春奋进新征程。 图1 井冈山社会实践团队合影 追根溯源:理论筑基明方向 7月15日,社会实践团队抵达革命圣地井冈山。在井冈山教育基地举行开班仪式,本科部团委书记刘咪稀老师作动员讲话,并为同学们颁发社会实践队旗。 图2 社会实践开班式为同学们颁发队旗 启动仪式后,钟国华老师带来“解读井冈山”专题讲座。他回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历程,讲述肖劲、伍若兰等英雄事迹,剖析1927年毛主席引兵井冈的历史必然。钟老师系统阐释了“井冈山道路”的核心内涵——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农村根据地三位一体,并生动解读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李才莲与池煜华、段桂秀老人跨越时空的守望故事,令学子们动容不已。讲座由聂竹唯同学总结,为实践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当晚,“三湾改编”情景教学在刘老师指导下展开。学员们深刻理解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等原则对于锻造新型人民军队的里程碑意义。随后,学员们分组模拟改编过程,设计队名、口号与队旗,在协作中深化认识,增进情谊。   图3 三小队同学摆造型展示设计的班旗 身临其境:圣地寻踪砺初心 16日,实践团队步入茅坪。在中共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简陋的陈设无声诉说着革命火种初燃的艰辛。于八角楼的斗室中,学员们凝视复刻的青油灯与书桌,遥想毛主席在此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文章,以思想之光指引“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 图4 带队老师为同学们讲述历史 之后,同学们踏上青苔遍布的红军挑粮小道,肩背行囊,重走崎岖山路。汗水浸透衣衫,脚步愈发沉重,亲身体验红军将士保障军需的艰辛,对“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有了深刻感受。 图5 老师与同学们重走红军挑粮小道 中午,同学们走进农家,亲手烹制“红军饭”。锅铲翻飞间,烧豆腐、酱烧草鱼、清炒空心菜、蒸蛋陆续出锅。粗瓷碗盛满的不仅是朴素饭菜,更是与革命岁月的深情对话。灶火映亮年轻脸庞,饭前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围坐共餐间,军民鱼水情在咀嚼中沉淀为心灵滋养。 图6 同学们在农家准备烹饪红军饭 下午,同学们走进乔林乡党支部旧址,聆听毛泽覃同志如何在困境中恢复夜校、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首创性地重建农村党支部的故事,并通过情景模拟体会群众工作的智慧。 图7 同学们在乔林乡党支部旧址聆听红军重建农村党支部的故事 之后,实践团队走进黄洋界保卫战旧址。展馆巨幅油画和老师讲解再现了以不足一营兵力,依靠群众构筑五道防线、以滚木礌石克敌制胜的奇迹。哨口工事遗迹无声印证着“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真理,学员们在胜利纪念碑前合影,铭记众志成城的力量。 图8-9 实践团队在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前合影留念并听讲解 16日晚,同学们回到实践基地,学唱红歌。激情澎湃的红歌教学课上,《强军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映山红》等经典旋律响彻基地。铿锵歌声重温峥嵘岁月,齐唱团歌更许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让信仰在音符中传递与升华。 图10 同学们学唱红军歌 精神传承:祭奠传承铸忠魂 7月17日,实践团队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深刻领悟学习井冈山精神。“朱德的扁担”生动诠释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作风;多媒体重现黄洋界烽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展区彰显了将马列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伟大探索;“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专题展通过烈士名录墙与群众支前故事,深刻诠释党与人民血肉相连。群众冒死送盐送粮的场景,揭示了民心所向的力量源泉。 图11 同学们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听讲解 随后,同学们走进松柏环绕的革命烈士陵园,举行庄严的祭奠仪式。学员代表敬献花圈,全体人员三鞠躬并默哀。名录墙上大多定格在二十余岁的年轻名字,讲解员深情的讲述,领队老师分享群众以命护党的感人事迹,让“坚定执着追理想”化为可感可知的精神坐标,许多同学热泪盈眶。 图12 领队老师分享群众以命护党的感人事迹 17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家风课在教育基地开展。龙小钢先生动情讲述祖父龙开富将军从饱受欺压的贫苦少年,受革命感召参加秋收起义,在领袖关怀下成长的历程;刘玉平老先生则含泪追忆父亲刘光典烈士为革命别离亲人,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屈,牺牲前大义凛然的壮举。先辈的抉择与牺牲,深深震撼了在场学子。 图13 龙小钢先生动情讲祖父龙开富少将在领袖关怀下成长的历程 图14 刘玉平老先生追忆父亲刘光典烈士 17日晚,同学们亲身体验红军草鞋编织。柔韧稻草在手中反复编拆,细小伤口与制作不易,让人深切体会行军间隙制鞋的艰辛。这简陋草鞋,是“自力更生”革命哲学的象征,打破了旧军队等级,构建了新型官兵关系。当草鞋最终成型,学员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在困境中“创造性适应”、用双手编织希望的精神基因的激活。 图15 同学们学编红军草鞋 星火不灭启新程 7月18日,实践团队来到大井村毛主席故居。现场教学展现了毛主席在艰苦斗争中坚持读书思考的形象。孟白同学生动扮演毛主席,阐述其对井冈山游击斗争的独到见解,加深了大家对红军灵活战略的理解。 图16 孟白同学生动扮演毛主席阐述游击斗争 随后,在小井村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诉说着缺医少药年代里,红军医护人员以惊人智慧和顽强意志救治伤员的感人历史。在庄严肃穆的小井烈士墓前,学员们默哀致敬,铭记先烈们可歌可泣的斗争与牺牲。 图17 老师为同学们讲述红军第四军医院的感人历史 最后,在实践活动总结会上,孟白、代晨禹、郭怡佳、聂竹唯等同学分享了深刻感悟。指导老师充分肯定实践成果并颁发结业证书。带队老师刘咪稀与队长司鹏轩总结并表达期望:此行不仅深化了对井冈山革命历史的理解,更使井冈山精神内化于心。学员们必将把“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的精神火炬,融入未来的学习科研与人生征程,以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奋力书写科技报国的新篇章。 图18 刘咪稀老师在结业式发表讲话 四天的井冈山之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从八角楼的灯光到挑粮小道的足迹,从烈士墙的名字到手中的草鞋,从澎湃的红歌到深情的“红军饭”,国科大学子在触摸历史脉动中汲取了信仰的力量,立下了传承星火、矢志报国的青春誓言。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必将激励他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以科学梦点燃青春志,让井冈山精神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文/图 井冈山社会实践团队)
      [07/30]
    • 寻访科学家精神——玉泉书院组织学生赴湖北武汉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寻访科学家精神——玉泉书院组织学生赴湖北武汉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为教育引导国科大广大本科生传承科学家精神、培养家国情怀,2025年7月14日至18日,本科部/玉泉书院组织选拔30名本科生赴湖北省武汉市开展“寻访科学家精神,树牢科技报国理想”专题社会实践活动。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和武汉各研究所的大力支持。 7月15日上午,实践队伍来到位于江夏区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所龚鹏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武汉病毒所的历史与概况。之后,同学们前往动物实验中心以及病毒保藏库进行参观,并在实验室负责人的介绍下对病毒所在病毒的检测、培养、存储等方面进行了了解。在介绍过程中,同学们也了解到病毒所在抗击疫情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深刻学习了病毒所科学家们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 图1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合照 下午,武汉病毒研究所袁志明研究员为同学们带来了科普报告。从中国科学院不同时期的使命变迁,病毒所分类定位和学科战略调整到国家级平台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的介绍,同学们感受到病毒所研究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展望未来”的信念与对人类健康、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坚守。随后同学们和国科大2018级校友进行了校友座谈会,更加深入了解未来发展方向。接下来同学们参观了电镜平台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用科技力量充分展现了我国病毒研究方面的蓬勃生命力。 图2 参观生物安全模式实验室 7月16日上午,同学们首先参观了武昌起义纪念馆,并于孙中山先生像和武昌咨议局旧址前合影。庄严的红楼记载了先辈关于民族复兴的探索,承载着他们的一腔热血和拳拳爱国之心。一块块租界界碑,一句句标语,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民族之痛。 图3 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昌谘议局旧址前合影 随后,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坐落于武昌首义文化区的辛亥革命博物院,开展了一场以“追寻百年记忆,传承报国之志”为主题的学习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与学习,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课”,深刻感悟了辛亥革命“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 步入庄严宏伟的辛亥革命博物院,同学们首先被其独特的“楚国红”建筑外形所吸引。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依次参观了《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和《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等基本陈列。一件件历经沧桑的文物,一幅幅定格历史的图片,一幕幕逼真还原的场景,将同学们带回了那个风雨如晦、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奔走呼号、浴血奋战的年代。同学们纷纷表示,将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图4 辛亥革命纪念馆合影 7月16日下午,实践队伍抵达湖北省博物馆。同学们重点观看了越王勾践剑和曾侯乙编钟两件重要文物。越王勾践剑历经两千余年寒光依旧,几乎没有锈蚀。曾侯乙编钟采用复杂的分范合铸工艺,阵列恢弘,结构精妙,音律精准,有着“一钟双音”的声学奇迹。通过近距离观察这些国宝,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中国古代在金属冶炼、声学、工艺制造等领域的高超技艺。无论是勾践剑的千年不腐,还是编钟的精确音律,都不是偶然,科学家精神中求真务实、勇于探索、严谨细致的核心要素,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早有深厚的根基和生动的体现。 图5 湖北省博物馆合影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寻访参观。水生生物所廖彩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水生生物所所情所史的报告。随后,所里老师带同学们参观了所史馆,展示了水生生物所的发展历史和卓越成果;紧接着同学们前往水生生物博物馆,近距离参观了许多水生生物标本,结合所里老师的讲解,对水生生物科研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最后同学们参观了斑马鱼中心和分测中心的各类仪器,亲身感受了水生生物所一线的科研工作。 图6 白鱀豚“淇淇”标本 7月17日下午,实践团队再次前往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继续深入探寻科学家精神的沃土,切身感受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团队首先参观了享誉国内外的淡水藻种库。研究人员向同学们详细介绍开发利用,服务于水产养殖饵料、生物能源、环境修复、食品医药等多个领域。在常规保藏间,大家近距离观察了藻种培养的精密控制环境。讲解员细致解说了光照时间与强度的精确调控、不同藻类所需的温度控制范围,以及针对不同藻种营养需求配制的多样化培养基。同学们还了解到定期传代是维持藻种活性的关键环节,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的严谨与细致。更令大家惊叹的是藻种超低温保藏技术。在液氮罐前,研究人员展示了如何利用极低温实现藻种的长期保存。同学们踊跃提问,就超低温保存的原理、保护剂的作用等与老师互动交流,气氛热烈。这种前沿的保藏技术,正是科技力量守护生物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理论学习之后,是充满趣味的实践操作环节。在老师指导下,每位同学都亲手操作,学习制作藻类观察玻片。大家使用移液枪小心翼翼地将不同藻类样本转移到载玻片上。随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各异的藻类。老师手把手指导观察方法和形态特征辨认,让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实验技能,更直观感受到微观生命的奇妙与多样性。这一过程激发了大家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下午活动的另一重点是探访水生哺乳动物创新研究中心。实践团队聆听了中心梅志刚老师所作的江豚保护工作报告,详实而深刻地展示了长江江豚保护的进展、挑战与启示。报告结束后,实践团前往白鱀豚馆。在这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被誉为“微笑天使”的江豚在水中活泼的身影。它们优雅的泳姿、好奇的眼神,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保护工作的意义与生命的珍贵。同学们纷纷举起相机,拍下这难忘的瞬间。 图7 馆内保育的江豚之一 最后,团队参观了武汉鲸豚科教馆。馆内丰富的标本陈列,系统展示了鲸豚类动物的演化、形态,为下午的江豚保护主题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图8 馆内部分展示标本 7月18日,实践团队走进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磨山园区。同学们在所内老师的引领下,深入探访植物世界的奥秘。行程从生机盎然的水生世界开始:认识可食用的马蹄、芋头、水芹菜等,探秘热带水生温室里的海菜花、红树、千姿百态的莲与睡莲,更在国宝级植物“活化石”水杉前驻足,感受生物多样性的珍贵与保护重任。 随后,大家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展览以“为植物科学贡献中国智慧”、“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传承先辈精神科学之树长青”、“薪火传承 筑梦科学”为主线,生动展现了我国植物学家的卓越成就与赤子情怀。 图9 武汉植物园前合影 活动最后,一场专题报告聚焦武汉植物园的科研使命。报告特别强调,植物园远非仅是“观赏花草的公园”或“休闲场所”——它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是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地,是科普教育的桥头堡,更是生态安全的守护者。 此行不仅领略了植物的神奇,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葱郁的绿意中,大家深刻体悟到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以及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服务人民的重要意义。武汉植物园,这片科学与自然交融的沃土,正无声地诉说着“薪火传承,筑梦科学”的永恒主题,激励着后来者为实现科技强国梦想而接续奋斗。 本次“寻访科学家精神”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实地参观武汉的科研院所、博物馆及历史文化场馆,收获颇丰。在与科研人员的交流和实践操作中,深刻领悟到科学家们求真务实、勇于探索、严谨细致、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涵。此次实践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更激发了同学们投身科研、科技报国的热情与决心。相信国科大学子定会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前进动力,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文/图 武汉社会实践团队)
      [07/30]
    • 寻访科学家精神——玉泉书院组织学生赴山东荣成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寻访科学家精神——玉泉书院组织学生赴山东荣成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7月15日至18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玉泉书院组织30名本科生赴山东荣成开展以“寻访科学家精神,树牢科技报国理想”为主题的专题社会实践活动。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得到荣成市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 7月16日上午,社会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了郭永怀事迹陈列馆进行参观学习。穿梭于各个展区,展柜中详实的史料、生动的复原场景和郭永怀先生生前的手稿、用品,无声地诉说着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波澜壮阔的一生。同学们驻足凝视,无不为郭永怀先生毅然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归国报效的赤子之心所动容;为他隐姓埋名、扎根戈壁,在极端艰苦条件下为“两弹”事业呕心沥血的坚韧意志所震撼;更为他在生命最后时刻,与警卫员紧紧相拥,用血肉之躯保护绝密资料的壮烈之举而热泪盈眶。“无私奉献、以身许国”这八个大字,通过郭永怀先生用生命书写的壮丽篇章,深深镌刻在每位同学心中。大家深刻体悟到其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这精神正是“两弹一星”科学家群体最闪耀的品格: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是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更是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图1 参观郭永怀事迹陈列馆 随后,同学们步入荣成博物馆“渔家傲——荣成人与海”历史文化展区,系统了解了荣成绵延六七千年的历史脉络。该展区从家园、史事、渔业等多维度生动呈现了荣成的深厚文化底蕴,谱写了荣成人与大海共生共荣的壮丽史诗。 图2 参观荣成博物馆 紧接着,同学们参观了许振超纪念馆。“可以没有学历,但不能没有知识”——许振超刻苦自学电路知识,只为在平凡岗位上追求极致的精神令人敬佩。展馆生动展现了他精益求精的奋斗历程,激励着同学们在各自专业领域勤学不辍,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图3 参观许振超纪念馆 7月16日下午,同学们乘车前往国家电投新能源科技馆,深入了解核能发电。展区从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出发,系统介绍了世界能源的发展沿革,并重点阐述了核能发电的原理与应用。馆内还设有多个互动体验区,让同学们在亲身参与中深刻领悟科技强国的意义。 图4 参观国家电投新能源科技馆 随后,实践团队前往红色胶东展馆,感受胶东人民深厚的家国情怀。从战场浴血奋战的军人到后方全力支援的民众,胶东儿女始终不畏牺牲,以改天换地的壮志投身革命。同学们来到天福山起义旧址,高耸的“天福山起义纪念塔”仍诉说着那段胶东人民浴血奋战的光辉岁月。 图5 参观红色胶东展馆 图6 参观天福山起义旧址 7月17日清晨,同学们乘船前往刘公岛红色教育基地。在甲午战争陈列馆,厚重的历史透过泛黄的文书、激昂的标语和誓死卫国的将士形象徐徐展开。凝望着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甲午之殇令人扼腕叹息,而展馆中回荡的那句铿锵誓言“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至今仍振聋发聩。 图7 参观甲午战争陈列馆 随后,大家登上定远舰,近距离观察了这艘北洋水师旗舰的构造,通过近距离观察其庞大而精密的舰体构造、粗壮的炮管以及指挥塔等设施,直观感受了那段波澜壮阔的海军历史。紧接着,同学们参观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展馆,深入认识到现代国家安全面临的多元化挑战。国家安全绝非单一维度的防护,而是一张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网络等多领域的立体防护网,每一领域的安全都与国家存续发展、人民幸福安康休戚相关。 图8 参观定远舰展馆 图9 参观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展馆 结束刘公岛的行程后,同学们乘车前往沈秀芹事迹陈列馆开展参观学习。沈秀芹同志将一生交给党安排,用生命践行了对党的赤胆忠心。她的事迹,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图10 参观沈秀芹事迹陈列馆 7月18日上午,荣成社会实践队前往桑沟湾海洋牧场参观体验。乘船十余分钟,同学们来到海上养殖基地。在这里,大家不仅认识了多种当地特色养殖生物,更亲身体验了牡蛎捕捞的乐趣,并近距离观察了海参、河豚、海螺等海洋生物。这场生动的实践课,让同学们沉浸式地感受到了荣成独具特色的水产养殖产业。 图11-12 参观桑沟湾海洋牧场 随后,同学们前往海洋食品博览中心参观学习,通过详实的展陈和讲解,大家系统了解了荣成蓬勃发展的海洋食品产业链、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以及一系列海洋科学知识的普及内容。当日下午,带着满满的收获,实践团队启程返回。 图13 参观海洋食品博览中心 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让同学们深度走进爱国先辈的生平,切身领悟“科技报国”的时代使命,深切感受荣成这片红色土地承载的厚重家国情怀;同时,通过实地走访,深入了解了荣成的独特风俗与产业结构。作为新时代的国科大学子,同学们将坚定不移跟党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弘扬郭永怀先生“以身许国、甘为人梯、潜心研究、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立志将自己锻造成为心怀家国的科技领军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文/佘予安 图/吴迪)
      [07/3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