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玉泉书院
联系人: 王老师;卢老师
电话:010-8825623488256298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赓续红色血脉——玉泉书院组织学生赴江西井冈山开展红色主题教育专题实践活动

  • 日期:2025-07-30
  • 369

2025年7月15日至18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井冈情·科学梦”暑期社会实践团踏上革命圣地井冈山,开展了一场深刻的思想淬炼与精神洗礼之旅。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23名本科生走进革命圣地井冈山,学习星火精神照亮前路,青春奋进新征程。

图1 井冈山社会实践团队合影

追根溯源:理论筑基明方向

7月15日,社会实践团队抵达革命圣地井冈山。在井冈山教育基地举行开班仪式,本科部团委书记刘咪稀老师作动员讲话,并为同学们颁发社会实践队旗。

图2 社会实践开班式为同学们颁发队旗

启动仪式后,钟国华老师带来“解读井冈山”专题讲座。他回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历程,讲述肖劲、伍若兰等英雄事迹,剖析1927年毛主席引兵井冈的历史必然。钟老师系统阐释了“井冈山道路”的核心内涵——武装斗争、土地革命与农村根据地三位一体,并生动解读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李才莲与池煜华、段桂秀老人跨越时空的守望故事,令学子们动容不已。讲座由聂竹唯同学总结,为实践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

当晚,“三湾改编”情景教学在刘老师指导下展开。学员们深刻理解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等原则对于锻造新型人民军队的里程碑意义。随后,学员们分组模拟改编过程,设计队名、口号与队旗,在协作中深化认识,增进情谊。

 

图3 三小队同学摆造型展示设计的班旗

身临其境:圣地寻踪砺初心

16日,实践团队步入茅坪。在中共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简陋的陈设无声诉说着革命火种初燃的艰辛。于八角楼的斗室中,学员们凝视复刻的青油灯与书桌,遥想毛主席在此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文章,以思想之光指引“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路。

图4 带队老师为同学们讲述历史

之后,同学们踏上青苔遍布的红军挑粮小道,肩背行囊,重走崎岖山路。汗水浸透衣衫,脚步愈发沉重,亲身体验红军将士保障军需的艰辛,对“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有了深刻感受。

图5 老师与同学们重走红军挑粮小道

中午,同学们走进农家,亲手烹制“红军饭”。锅铲翻飞间,烧豆腐、酱烧草鱼、清炒空心菜、蒸蛋陆续出锅。粗瓷碗盛满的不仅是朴素饭菜,更是与革命岁月的深情对话。灶火映亮年轻脸庞,饭前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围坐共餐间,军民鱼水情在咀嚼中沉淀为心灵滋养。

图6 同学们在农家准备烹饪红军饭

下午,同学们走进乔林乡党支部旧址,聆听毛泽覃同志如何在困境中恢复夜校、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首创性地重建农村党支部的故事,并通过情景模拟体会群众工作的智慧。

图7 同学们在乔林乡党支部旧址聆听红军重建农村党支部的故事

之后,实践团队走进黄洋界保卫战旧址。展馆巨幅油画和老师讲解再现了以不足一营兵力,依靠群众构筑五道防线、以滚木礌石克敌制胜的奇迹。哨口工事遗迹无声印证着“依靠群众求胜利”的真理,学员们在胜利纪念碑前合影,铭记众志成城的力量。

图8-9 实践团队在黄洋界保卫战纪念碑前合影留念并听讲解

16日晚,同学们回到实践基地,学唱红歌。激情澎湃的红歌教学课上,《强军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映山红》等经典旋律响彻基地。铿锵歌声重温峥嵘岁月,齐唱团歌更许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让信仰在音符中传递与升华。

图10 同学们学唱红军歌

精神传承:祭奠传承铸忠魂

7月17日,实践团队走进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深刻领悟学习井冈山精神。“朱德的扁担”生动诠释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作风;多媒体重现黄洋界烽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展区彰显了将马列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的伟大探索;“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专题展通过烈士名录墙与群众支前故事,深刻诠释党与人民血肉相连。群众冒死送盐送粮的场景,揭示了民心所向的力量源泉。

图11 同学们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听讲解

随后,同学们走进松柏环绕的革命烈士陵园,举行庄严的祭奠仪式。学员代表敬献花圈,全体人员三鞠躬并默哀。名录墙上大多定格在二十余岁的年轻名字,讲解员深情的讲述,领队老师分享群众以命护党的感人事迹,让“坚定执着追理想”化为可感可知的精神坐标,许多同学热泪盈眶。

图12 领队老师分享群众以命护党的感人事迹

17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家风课在教育基地开展。龙小钢先生动情讲述祖父龙开富将军从饱受欺压的贫苦少年,受革命感召参加秋收起义,在领袖关怀下成长的历程;刘玉平老先生则含泪追忆父亲刘光典烈士为革命别离亲人,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屈,牺牲前大义凛然的壮举。先辈的抉择与牺牲,深深震撼了在场学子。

图13 龙小钢先生动情讲祖父龙开富少将在领袖关怀下成长的历程

图14 刘玉平老先生追忆父亲刘光典烈士

17日晚,同学们亲身体验红军草鞋编织。柔韧稻草在手中反复编拆,细小伤口与制作不易,让人深切体会行军间隙制鞋的艰辛。这简陋草鞋,是“自力更生”革命哲学的象征,打破了旧军队等级,构建了新型官兵关系。当草鞋最终成型,学员们感受到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在困境中“创造性适应”、用双手编织希望的精神基因的激活。

图15 同学们学编红军草鞋

星火不灭启新程

7月18日,实践团队来到大井村毛主席故居。现场教学展现了毛主席在艰苦斗争中坚持读书思考的形象。孟白同学生动扮演毛主席,阐述其对井冈山游击斗争的独到见解,加深了大家对红军灵活战略的理解。

图16 孟白同学生动扮演毛主席阐述游击斗争

随后,在小井村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诉说着缺医少药年代里,红军医护人员以惊人智慧和顽强意志救治伤员的感人历史。在庄严肃穆的小井烈士墓前,学员们默哀致敬,铭记先烈们可歌可泣的斗争与牺牲。

图17 老师为同学们讲述红军第四军医院的感人历史

最后,在实践活动总结会上,孟白、代晨禹、郭怡佳、聂竹唯等同学分享了深刻感悟。指导老师充分肯定实践成果并颁发结业证书。带队老师刘咪稀与队长司鹏轩总结并表达期望:此行不仅深化了对井冈山革命历史的理解,更使井冈山精神内化于心。学员们必将把“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的精神火炬,融入未来的学习科研与人生征程,以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奋力书写科技报国的新篇章。

图18 刘咪稀老师在结业式发表讲话

四天的井冈山之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从八角楼的灯光到挑粮小道的足迹,从烈士墙的名字到手中的草鞋,从澎湃的红歌到深情的“红军饭”,国科大学子在触摸历史脉动中汲取了信仰的力量,立下了传承星火、矢志报国的青春誓言。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必将激励他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以科学梦点燃青春志,让井冈山精神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文/图 井冈山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