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育引导国科大广大本科生传承科学家精神、培养家国情怀,2025年7月14日至18日,本科部/玉泉书院组织选拔30名本科生赴湖北省武汉市开展“寻访科学家精神,树牢科技报国理想”专题社会实践活动。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和武汉各研究所的大力支持。
7月15日上午,实践队伍来到位于江夏区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所龚鹏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武汉病毒所的历史与概况。之后,同学们前往动物实验中心以及病毒保藏库进行参观,并在实验室负责人的介绍下对病毒所在病毒的检测、培养、存储等方面进行了了解。在介绍过程中,同学们也了解到病毒所在抗击疫情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深刻学习了病毒所科学家们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
下午,武汉病毒研究所袁志明研究员为同学们带来了科普报告。从中国科学院不同时期的使命变迁,病毒所分类定位和学科战略调整到国家级平台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的介绍,同学们感受到病毒所研究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展望未来”的信念与对人类健康、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的坚守。随后同学们和国科大2018级校友进行了校友座谈会,更加深入了解未来发展方向。接下来同学们参观了电镜平台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用科技力量充分展现了我国病毒研究方面的蓬勃生命力。
7月16日上午,同学们首先参观了武昌起义纪念馆,并于孙中山先生像和武昌咨议局旧址前合影。庄严的红楼记载了先辈关于民族复兴的探索,承载着他们的一腔热血和拳拳爱国之心。一块块租界界碑,一句句标语,让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民族之痛。
随后,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坐落于武昌首义文化区的辛亥革命博物院,开展了一场以“追寻百年记忆,传承报国之志”为主题的学习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与学习,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行走的思政课”,深刻感悟了辛亥革命“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
步入庄严宏伟的辛亥革命博物院,同学们首先被其独特的“楚国红”建筑外形所吸引。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依次参观了《共和之基——辛亥革命历史陈列》和《为天下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史迹陈列》等基本陈列。一件件历经沧桑的文物,一幅幅定格历史的图片,一幕幕逼真还原的场景,将同学们带回了那个风雨如晦、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奔走呼号、浴血奋战的年代。同学们纷纷表示,将铭记历史,传承和弘扬辛亥革命精神,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7月16日下午,实践队伍抵达湖北省博物馆。同学们重点观看了越王勾践剑和曾侯乙编钟两件重要文物。越王勾践剑历经两千余年寒光依旧,几乎没有锈蚀。曾侯乙编钟采用复杂的分范合铸工艺,阵列恢弘,结构精妙,音律精准,有着“一钟双音”的声学奇迹。通过近距离观察这些国宝,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中国古代在金属冶炼、声学、工艺制造等领域的高超技艺。无论是勾践剑的千年不腐,还是编钟的精确音律,都不是偶然,科学家精神中求真务实、勇于探索、严谨细致的核心要素,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早有深厚的根基和生动的体现。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寻访参观。水生生物所廖彩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水生生物所所情所史的报告。随后,所里老师带同学们参观了所史馆,展示了水生生物所的发展历史和卓越成果;紧接着同学们前往水生生物博物馆,近距离参观了许多水生生物标本,结合所里老师的讲解,对水生生物科研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最后同学们参观了斑马鱼中心和分测中心的各类仪器,亲身感受了水生生物所一线的科研工作。
7月17日下午,实践团队再次前往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继续深入探寻科学家精神的沃土,切身感受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团队首先参观了享誉国内外的淡水藻种库。研究人员向同学们详细介绍开发利用,服务于水产养殖饵料、生物能源、环境修复、食品医药等多个领域。在常规保藏间,大家近距离观察了藻种培养的精密控制环境。讲解员细致解说了光照时间与强度的精确调控、不同藻类所需的温度控制范围,以及针对不同藻种营养需求配制的多样化培养基。同学们还了解到定期传代是维持藻种活性的关键环节,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的严谨与细致。更令大家惊叹的是藻种超低温保藏技术。在液氮罐前,研究人员展示了如何利用极低温实现藻种的长期保存。同学们踊跃提问,就超低温保存的原理、保护剂的作用等与老师互动交流,气氛热烈。这种前沿的保藏技术,正是科技力量守护生物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理论学习之后,是充满趣味的实践操作环节。在老师指导下,每位同学都亲手操作,学习制作藻类观察玻片。大家使用移液枪小心翼翼地将不同藻类样本转移到载玻片上。随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形态各异的藻类。老师手把手指导观察方法和形态特征辨认,让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实验技能,更直观感受到微观生命的奇妙与多样性。这一过程激发了大家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下午活动的另一重点是探访水生哺乳动物创新研究中心。实践团队聆听了中心梅志刚老师所作的江豚保护工作报告,详实而深刻地展示了长江江豚保护的进展、挑战与启示。报告结束后,实践团前往白鱀豚馆。在这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被誉为“微笑天使”的江豚在水中活泼的身影。它们优雅的泳姿、好奇的眼神,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保护工作的意义与生命的珍贵。同学们纷纷举起相机,拍下这难忘的瞬间。
最后,团队参观了武汉鲸豚科教馆。馆内丰富的标本陈列,系统展示了鲸豚类动物的演化、形态,为下午的江豚保护主题学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7月18日,实践团队走进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磨山园区。同学们在所内老师的引领下,深入探访植物世界的奥秘。行程从生机盎然的水生世界开始:认识可食用的马蹄、芋头、水芹菜等,探秘热带水生温室里的海菜花、红树、千姿百态的莲与睡莲,更在国宝级植物“活化石”水杉前驻足,感受生物多样性的珍贵与保护重任。
随后,大家走进“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展览以“为植物科学贡献中国智慧”、“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传承先辈精神科学之树长青”、“薪火传承 筑梦科学”为主线,生动展现了我国植物学家的卓越成就与赤子情怀。
活动最后,一场专题报告聚焦武汉植物园的科研使命。报告特别强调,植物园远非仅是“观赏花草的公园”或“休闲场所”——它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是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地,是科普教育的桥头堡,更是生态安全的守护者。
此行不仅领略了植物的神奇,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葱郁的绿意中,大家深刻体悟到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以及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服务人民的重要意义。武汉植物园,这片科学与自然交融的沃土,正无声地诉说着“薪火传承,筑梦科学”的永恒主题,激励着后来者为实现科技强国梦想而接续奋斗。
本次“寻访科学家精神”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实地参观武汉的科研院所、博物馆及历史文化场馆,收获颇丰。在与科研人员的交流和实践操作中,深刻领悟到科学家们求真务实、勇于探索、严谨细致、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内涵。此次实践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更激发了同学们投身科研、科技报国的热情与决心。相信国科大学子定会将所学所悟转化为前进动力,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文/图 武汉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