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实验室数据与黑土地里的根系相遇,当卫星诱变的大豆种子在青年学子的掌心发芽,一场关于科学家精神的沉浸式课堂在松嫩平原展开。2025年7月16日至19日,本科部/玉泉书院组织学生赴吉林省长春市开展以“寻访科学家精神,树牢科技报国理想”为主题的专题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共有29名本科生参加。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大力支持。
7月16日上午,实践团队来到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参加由人事教育处副处长苑春宇老师主持的欢迎仪式。随后,由邵诗迪学姐做了《领略湿地,逐梦黑土》的主题分享,讲述了学姐在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生活。在学姐生动分享结束之后,便迎来了东北地理所研究员们精彩的学术分享报告:李伟强研究员作《功能强大的植物激素》报告,细致地讲解植物激素的作用机制;梁爱珍研究员则围绕《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碳”索之路》,介绍黑土地固碳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员老师们前沿的学术成果和科研方法,让同学们收益匪浅。
下午,同学们走进研究所综合试验田,实地观察大豆、玉米等作物的种植试验。研究员拾起一株大豆,讲述2023级录取通知书里“太空大豆”的育种故事,引发同学们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田间讨论结束后,大家品尝了试验田自产的“绿黄豆”现磨豆浆,在豆香中感受科研与生活的交融。
7月17日,同学们探访辽河源,见证农业科技的“硬实力”。早晨,实践团队乘车前往辽河源基地,沿途欣赏松嫩平原的广袤农田。抵达后,研究员详细介绍基地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几顶帐篷到如今拥有亚洲最大“田间实验室”的植物高通量表型平台。同学们近距离观察机械臂、多光谱传感器等设备如何精准监测作物生长数据,深刻体会到现代农业科技的精密与高效。午后,团队徒步东辽河源头公园,在青山绿水间聆听研究员讲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平衡之道。随后,大家参观永平村的中国关药博物馆,通过药材标本、3D互动设备了解传统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
7月18日,同学们学习盐碱地治理知识,感受科技让荒芜变良田。实践团队驱车4小时抵达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王明明副研究员作《东北盐碱地形成机理与治理技术》专题报告,系统讲解盐碱地的成因及“五位一体”改良技术。
下午,同学们走进试验田,亲手触摸不同改良阶段的土壤,对比盐碱地与改良田的差异。王老师指着一片长势喜人的试验田说:“十年前这里还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如今已能种植水稻。”同学们在泥泞的田埂间穿行,切身感受科技如何让“不毛之地”焕发生机。
7月19日,同学们开展湿地生态行,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团前往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在文波龙站长的带领下考察芦苇荡生态系统。栈道两侧,茂密的芦苇丛中不时传来鸟鸣。
随后,实践团队参观湿地经济示范区,了解“芦苇-灵芝-水产”复合生态模式。工作人员展示刚采摘的赤灵芝和野生河蟹,同学们惊叹于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果。
五天的实践之旅虽画上句点,但科学家精神的火种已在每位同学心中点燃。那些在试验田里躬身劳作的身影、在盐碱地上执着坚守的目光、在实验室中精益求精的执着,都化作最生动的教科书,让"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变得如此真切。当青春的足迹与科研前辈的坚守在黑土地上相遇,同学们读懂了什么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它不仅是试管烧瓶中的精准数据,更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赤子情怀。相信这份来自黑土地的馈赠,必将指引着国科大学子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以大地为纸、以汗水为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属于新时代的科技华章。(文/图 长春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