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玉泉书院
联系人: 王老师;卢老师
电话:010-8825623488256298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寻访科学家精神——玉泉书院组织学生赴上海市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 日期:2025-07-26
  • 4025

为进一步教育引导国科大广大本科生自觉肩负中国科学院“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的传统,强化实践育人,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玉泉书院组织学生赴上海开展“寻访科学家精神,树牢科技报国理想”专题社会实践。2025年7月15日至18日,实践团队、参观了四家科研院所和中共一大会址,通过实地观摩、座谈交流、红色研学等形式,在科研殿堂感悟科技报国初心,在历史现场体悟使命担当,进一步坚定了学生科研理想和责任担当。

硅基报国铸就材料丰碑

图1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集体合照

2025年7月15日,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上海分队走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开展为期一天的参观学习,深入了解我国无机材料科学的发展历程与科研前沿。

上午,同学们首先在研究所门前瞻仰了严东生院士雕像,随后在展厅中由闫静怡老师带领下,了解研究所自民国创建、抗战西迁起步,至新中国成立后在炼钢、两弹一星等国家重大工程中的突出贡献。研究所科研布局涵盖结构陶瓷、人工晶体、功能陶瓷、透明陶瓷等多个方向,其中包括为“蛟龙号”“电子对撞机”配套的关键材料成果。同时布局热电、石墨烯等前沿领域,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图2 闫静怡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随后,同学们观看纪录片与话剧《为你穿上外衣》,了解严东生院士为洲际导弹研制热防护材料的感人事迹,深刻体会老一辈科学家“以国家需要为己任”的家国情怀。随后,周志勇老师作题为“AI赋能功能材料研究”的报告,介绍如何通过机器学习破解“烧瓷”规律,推动材料研究从经验走向智能化。

下午,实践团队参观硅酸盐所六个课题组实验室,实地了解固态电池、压电陶瓷、高热导LTCC、古陶瓷复原、空间材料、热电器件等多项科研进展,感受严谨规范的科研环境与高度自动化设备支持。此行不仅拓展了同学们的专业视野,更使同学们在精神层面深受触动。通过回顾周仁、严东生、李家治等前辈的奋斗历程,大家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初心,日后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追光逐电谱写激光华章

7月16日,同学们到达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通过展厅参观、主题报告与实验室走访,同学们在激光的诞生地与壮大处,体悟“与光同行志报国”的精神血脉。

上午九时,同学们首先步入科技展厅。系统陈列的图文史料与实物模型,清晰勾勒出上光所“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发展脉络:自1964年周恩来总理批示“激光研制工作应迅速上马”以来,王大珩、王之江、徐至展、林尊琪等前辈以国家需求为己任,带领团队“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神光”系列大科学装置、空间激光器等一批原创成果相继问世,实现了我国强激光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跨越。

图3 研究所老师为同学们讲解“神光”大科学装置

移步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一块老旧的机械部件、一页页泛黄的科研数据,一份份力透纸背的入党申请书,将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具象呈现。“油灯将尽,任务未完,我当信心不灭,奋斗到底”,林尊琪院士病榻前的寥寥数语,令在场同学无不动容。基地同时展示了“支部建在实验室”的党建品牌——“上光尖刀连”:党员突击队把党旗插在装置旁,以“国家所需、使命必达”的信念,筑起科研一线的坚强堡垒。

下午,青年研究员何飞作题为《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的前沿报告,系统阐释了光学前沿在神经调控中的应用前景,并寄语青年学子“将个人兴趣融入国家需求”。随后,同学们分组走进强光实验室、光子芯片实验室与薄膜光学实验室。拍瓦级激光装置、薄膜光电子芯片、纳米级光学薄膜等尖端设备与工艺,令同学们叹为观止;随行科研骨干的细致讲解,更让大家深切感受到新一代科研人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

图4 何飞研究员作题为《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的报告

钍基熔盐点亮能源未来

7月17日上午,同学们前往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嘉定园区参观学习,近距离感受核科技前沿与科学家精神。在研究所,通过杨老师的讲解,同学们了解了应物所自1958年为“两弹一星”而建的光辉历史。随后,重点聚焦于其核心科研方向——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面对我国“富钍贫铀”的国情,应物所重启并引领该技术研发,已取得重大突破。TMSR具有固有安全性高、燃料资源丰富、可在内陆建设、高温输出利于制氢等综合利用的显著优势,代表国际第四代先进核能发展方向,使我国处于领跑地位。同学们也了解到科研团队克服“卡脖子”难题的艰辛过程。

在所史馆,珍贵史料展现了应物所从服务国家战略到自主研发核电与大科学装置的奋斗历程。同学们深刻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精神传承。核能展示大厅的钍基熔盐堆缩比模型,则直观揭示了其工作原理与科研攻关的“抽丝剥茧”。

图5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集体合照

下午,队伍前往上海同步辐射光源(SSRF)。SSRF源于1993年三位院士填补国内空白的远见,经三十载攻坚,于2009年建成中国大陆第一台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研究员简单讲解了其原理:接近光速的电子偏转时发出高亮度、高准直、波长可调的强光。这种“神奇之光”在生命科学、材料、化学、航天等前沿领域不可或缺,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

图6-7 同学们参观上海同步辐射光源

步入宏伟的装置大厅,鲜艳红旗与精密管道交相辉映。鹦鹉螺型建筑内庞大的光源设备,以其磅礴体量与精妙设计,无声诉说着科技力量,生动展现了我国大科学工程的卓越成就。此行不仅让同学们领略了前沿科技,更深刻体悟了科研工作者胸怀祖国、勇攀高峰的精神,激励大家未来不断求索。

初心如磐砥砺科学报国

7月18日,本科生实践队伍踏上一场特殊的研学之旅,从分子细胞科学的前沿阵地到红色历史的初心源头,在科学精神与革命信仰的碰撞中,触摸时代脉搏,汲取成长力量。

图8 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集体合照

走进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学长学姐的讲述勾勒出这里从初创艰辛到跻身国际生命科学前沿的历程。王应睐院士的故事尤为动人,他牵头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这一世界级突破,却始终拒绝在成果上署名,那份对科研纯粹的坚守,让同学们看到老一辈科学家淡泊名利的赤子之心。“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纪念馆”内,泛黄的实验手稿、陈旧的仪器静静陈列,仿佛重现着上世纪科研人员在简陋条件下反复攻关的日夜。纪录片里“接力赛”式的协作攻关场景,更让大家读懂了科学突破背后,是一群人向着真理的执着跋涉。

午后,实践团队到达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镶嵌着白色粉线的石库门透着历史的厚重。“伟大的开端”陈列前,同学们在泛黄的旧报纸、先烈遗书中回望山河破碎的过往,五四运动油画里青年振臂高呼的身影,似有“外争主权”的呐喊穿时空而来。一大会议复原场景中,13位代表围坐议事的坚定神情,与会议转移南湖游船的惊险故事,让“开天辟地”的建党初心变得可触可感。

图9 中共一大会址集体合照

从实验室到纪念馆,一天的行程串联起科学报国与革命救国的精神脉络。同学们深深体会到,无论是试管前的坚守还是红船上的担当,都源于对家国的赤诚。大家表示,将带着这份感悟,在逐梦路上步履坚定,让初心在实践中绽放光芒。

四天的社会实践,犹如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同学们走进科研院所,感受老一辈科学家“十年磨一剑”的坚守;回顾院所历史,从泛黄的实验记录中读懂自主创新背后的艰辛历程;驻足中共一大会址,接受“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洗礼。通过这场沉浸式的学习实践,同学们深刻认识到了科技兴国的深远意义与紧迫使命。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国科大学子将以此次实践为新起点,传承科学家精神,勇攀科技高峰,让青春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青春力量!(文/图 上海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