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玉泉书院
联系人: 王老师;卢老师
电话:010-8825623488256298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寻访科学家精神——玉泉书院组织学生赴四川成都开展专题社会实践活动

  • 日期:2025-07-26
  • 3056

7月14日-7月1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玉泉书院组织30名本科生赴四川成都开展了以“寻访科学家精神,树牢科技报国理想”为主题的专题社会实践活动。专题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国科大成都学院大力支持。

7月14日,经七个多小时车程,实践团由北京抵达成都。穿过繁华街区,瞥见餐馆锅中翻腾的辣子,同学们抵达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在成都天府新区驻地。怀着对后续活动的期待,大家早早休整,为未来几日做好充分准备。

7月15日,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研究所门前,同学们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了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以下称“光电所”)。光电所研究生教育处廖俊丽老师为同学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参观学习活动。同学们首先学习了光电所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生教育情况。从最初简陋的实验室,到如今占地广阔的现代化研究所,几代科研人员在这里奉献了青春。

图一:光电所研究生招生老师介绍研究生教育情况

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参观了光电所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一面面展板记录着光电所发展历程中的感人故事:科研人员通宵达旦攻克技术难关、老科学家手把手指导年轻学子、重大科研成果诞生的激动时刻......讲解员还分享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趣事,让这些科学家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图二:参观光电所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下午,同学们聆听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的三位研究员的精彩讲座。陈潋微老师以他深耕的前沿领域“矢量光场”为切入点,先是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矢量光场的内涵、研究的重要意义与独特价值,随后以他自身以及他所带领的博士生团队的亲身经历为例,向大家生动诠释:“科研,是在不断探索中敏锐地发现问题、精准地提出问题;更是在紧密的团队协作中,为国家的实际需求与技术的持续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接着,张兰强研究员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自适应光学新技术以及太阳高分辨率成像的相关知识。他从当前研究员们正在开展的工作讲起,继而展望了新一代科研人员能够发挥的潜力,最后向同学们展示了研究所为助力年轻一代青年实现科技强国梦想而精心打造的优越培养条件。最后,谢宗良研究员向同学们深入讲解了光学望远镜的相关知识,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向同学们展现了科研道路上的无限可能。三位研究员的精彩报告,不仅充分激发了大家对科研的热情,更在同学们心中种下了“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追求”的科技强国决心!

图三:陈潋微研究员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7月16日,在光电所鲍华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走进了1.8米自适应光学太阳望远镜现场。当这座巨大的科学装置真实呈现在眼前时,大家无不惊叹,其宏伟远超图片所能传达。据鲍老师介绍,该望远镜于2019年12月10日成功实现“首光”,是我国首套2米级太阳望远镜,也是当时国际上已建成的最大口径太阳望远镜,在太阳物理前沿研究及空间天气监测预警等领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研制如此尖端的光学设备挑战巨大,不仅需在自适应光学技术上取得突破,更需融合材料科学、精密机械、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等多学科成果。现场负责人特别提到,研制团队始终铭记“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的殷切嘱托,将这份信念转化为攻坚克难、守正创新的不竭动力,激励着团队不断攀登科技高峰。此次参观让同学们近距离感受到大国重器的震撼与国家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激发了投身科学探索的热情。

图四:参观1.8米自适应光学望远镜

接着,同学们来到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参观动力模拟实验厅。矗立在实验厅中的大型装置名为“山地链灾害运动与灾害模拟系统”,是中国科学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项目“成都天府新区科技创新交叉研究平台—山地灾害链综合实验模拟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单因素到多因素耦合,从单一灾种到链生灾害的山地灾害,该平台为揭示山地灾害链的形成机理、运动过程与动力演化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讲解结束后,负责人现场操作小型模拟装置进行演示实验,同学们得以近距离观察模拟过程,直观体验山地灾害研究者的工作日常。

图五:参观山地所动力模拟实验

图六:同学们来到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进行参观

随后,同学们聆听了85岁高龄的陈国阶研究员带来的主题报告——“科学人生路,笃行真贞诤”。陈老师在山地所耕耘已六十载。作为老一辈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深情回顾了自己的科研历程与人生道路,从青葱岁月到白发染鬓。报告中,他勉励青年学子:热爱科学,以“真”为本,忠贞于科学真理,坚守“只唯理,不唯上”的治学原则;将国家需要融入个人事业,把握机遇,知难而上;持续学习,广泛涉猎、勤于思考。陈老师幽默风趣的分享、春风化雨的教诲,让同学们不仅收获了宝贵的科研与人生箴言,更深刻体悟到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胸怀家国的赤子之心。这场报告,使“科学家精神”在同学们心中变得鲜活而具体。

图七:同学们与陈国阶研究员合影

7月17日,经过一上午的车程,实践团队抵达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正式开启了以参观中国科学院定点扶贫基地——壮岭村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首先前往农产品营销中心进行实地参观。在农产品展销中心内,同学们近距离接触并了解了当地特色的用先进科学技术种植的农产品,如绿色无污染的大米、营养丰富的银耳和土鸡等优质农产品,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发展的成效。随后,实践团队走进了粮食安全教育研学中心。在展馆内,通过一件件实物模型与图文展示,同学们系统了解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粮食政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展馆中陈列的农具展示了农业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智能的历史跨越,让同学们对“粮安天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研学中心设置的VR互动体验区,同学们通过模拟骑行“游览”整个村庄,对壮岭村的地理布局与农业结构有了直观了解。同时,大家积极参与“拖拉机耕田”等互动游戏,亲身感受现代农业机械的魅力,现场气氛热烈,体验感十足。进入数字展厅后,一张剑阁县现代农业园区全景地图展现在团队成员面前,详细展示了各区域科学划分与作物种植布局,精准农业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此外,“科技养鱼”项目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手机实时监测鱼类生长数据,实现5000尾鱼在小型池塘内的高密度智能养殖。养殖产生的鱼粪水还能用于农田灌溉,形成“养殖—种植—再利用”的生态循环系统,展现了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

图八:团队参观“科技养鱼”项目

图九:同学们在壮岭村党群服务中心合影

在自由活动环节中,同学们漫步于壮岭村,沉浸式感受当地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此次壮岭村之行不仅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成果,也切身感受到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注入的强劲动力。

7月18日,同学们来到了翠云廊,夏日的蜀道翠云廊,千年古柏如绿色长城般蜿蜒于剑阁山间,浓荫蔽日的古道上,同学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翠云廊考察时的路线,开启了学习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行程。这片被誉为“天然绿色长廊”的区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作为古蜀道的核心遗存,现存古柏7778株,平均树龄逾千年,其中最年长的“剑阁柏”已历经2300年风雨,至今仍屹立于巴蜀大地。一步一古树,一木一春秋,这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古树,如今在科技与制度的双重守护下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我们,也始终在“把古木名树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图十:同学们在翠云廊合影

社会实践虽已结束,但同学们心中悄然燃起了一颗火苗。它承载着老一辈研究员坚定无私、爱党报国的吃苦耐劳精神,也承载着新一代研究员努力钻研、积极进取的科研创新精神,更承载着中华文化一以贯之的远大理想与高尚情操。这颗小小的火苗将在未来的学习与科研中持续燃烧,激励同学们以科学家精神铸就科研品格,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文/图 成都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