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晚7点,新一场的“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Ⅲ”如期而至。这一次,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灵长类增龄相关健康状态减损的生物学基础”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SSCR)科学规划委员会(SPC)成员——曲静研究员,为我们带来题为“细胞衰老与再生”的学术报告。
讲座开始,曲老师先回忆了多年前在国科大的点滴生活,与在场的同学们亲切互动。在轻松愉快的交谈氛围中,曲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长寿时代”与“长寿红利”的时代背景,指出人均寿命的提升已将细胞衰老的研究带到了大荧幕下。
曲老师首先以早衰症为切入口,介绍了她的团队如何通过敲除特定基因构建起儿童早衰症猴模型与人类干细胞衰老模型,以支持对细胞衰老机制的探索。曲老师以“表观驱动衰老”为引子,向同学们介绍了一种位于异染色质的“隐秘基因”——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原件(ERV)。这类病毒序列在衰老过程中因异染色质丢失而异常表达,加速细胞衰老。在研究中,曲静团队通过大量实验,最终标记病毒颗粒,并用RNA干扰的方法证明了病毒序列与细胞衰老的因果关系,从而成功地揭示了这条区别于传统细胞衰老的调控通路。
以灵长类脊髓衰老体系为例,曲老师向我们展现了特定基因如何与脊髓衰老相关联,导致运动神经元减少。曲老师还介绍了其团队在详细分析九种小鼠器官后得出的机体“衰老导航图”——在这里,曲老师引入了组织结构熵(OSE)的概念,定位不同器官的细胞衰老敏感区,最终证实了在敏感区大量出现的免疫球蛋白与细胞衰老的因果关系。此外,曲老师还简单介绍了胞内菌与病毒如何加速细胞衰老,卡路里限制如何延缓生物体衰老等。
面对参加讲座的同学们,曲老师强调了生物信息学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作用,并鼓励同学们勇于使用具备潜力的科研新工具,探索生命科学的未知领域。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文/李畅 图/刘昱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