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玉泉书院
联系人: 卢老师;王老师
电话:010-88256298;88256234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千载积淀,数字赋能”——本科生赴首都博物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7月7日至7月13日,国科大本科生组成社会实践小组开展了“文物保护洞匠心,文博转型显鲜活”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成员共同来到首都博物馆,参观了与青铜器、玉器、佛教文化有关的多个展览,了解首都博物馆目前的展览规模、数量、内容及讲解服务等有关信息,并采访了多名游客参观博物馆的相关问题和对于博物馆线上展览的看法,以及一些展厅工作人员、芳华讲解队人员工作和博物馆运营方面的有关问题。小组成员也以腾讯会议的方式采访了首都博物馆藏品部和展览与社教部的两位负责人。最后,小组成员设计了一个将文物照片转换为手绘水墨风、油画风等风格图片的网站以及简易的独立图形界面,为文物宣传素材的准备贡献一份力。

1

小组成员在首博合影留念

2

小组成员在参观展览

       小组在参观首博期间,正值不少展馆维修封闭,博物馆开放区域不多,但开放的展馆里游客也并不算稀少。尽管疫情期间对博物馆参观游客有了更多限制,发展的科技带来的博物馆线上转型也正在进行,线下近距离的参观对很多人来说仍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两位北京口音的婆婆结伴而行,兴致勃勃地讨论着看到的文物,她们平时在电视上经常看老师关于文物的讲课,“讲的很好,现在来看看就更好”;一位带着小孩的母亲说孩子看过项羽举鼎的故事,今天来看到了类似的鼎,“他读书读到那里,再看到实物的鼎,就能互相联系起来”。

       尽管如此,线下的博物馆参观依然有其局限性。对游客而言,可能包括范围限制、设备限制等。“首博对我来说比较遗憾的就是展区面积太小,展品也不是很多,比我预想的要差一点。”一位被采访的男士这样告诉小组成员。而谈到展馆门口提供的讲解器和部分展品配有的手机扫码听讲解服务,他认为手机听讲解不方便拍照,而用讲解器听讲解要先支付押金,参观时也要多拿这一个东西,也不太方便,“就是说,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吧。”而对博物馆工作人员而言,线下博物馆的局限性可能来源于那些珍贵的、古老的文物在展出和保护之间需要达到的一个平衡,首博藏品部的负责人王显国老师在给我们介绍了多种文物保存、休养的相关知识后也坦言,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一味的展出,它(文物)会损害;一味的不展出,它也会慢慢地消亡。“既延长文物的寿命,又能够有效地利用它是美好的理想,而要切实做到却并不容易。充分尊重文物的价值,是要让它留存于世的时间更长一些,还是让它不再沉寂,而是呈现于更多人的眼前,这是博物馆文物保护人员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线下博物馆的局限性之一。

       线下博物馆的能力可以借助科技,在线上的数字化博物馆中得到延展,博物馆的线上“云看展“功能,既不受范围的限制,又能让人们随时看到感兴趣的文物,同时,也有利于文物的管理和维护。因此,开发更大更稳定的线上参观平台,是博物馆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在对游客的采访中,小组成员意识到,线上展览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依然带有信息量大、快餐式、不够真实、观感不佳等标签,这些特性往往让人感到浮躁,甚至紧迫,一位父亲就表示,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参观线上展览,因为“不想让她有太大的压力”。同时,对于老年游客来说,电子屏幕造成的眼部疲劳也是“劝退”他们的原因之一。这意味着,线上展览功能还在被网络学习的固有模式所限制,发展还远远不够完善,不论是在科技上还是理念上,博物馆的线上展览功能都需要进行自我突破,变得更真实、更普适、更轻松、更吸引游客。

       但是,面对大有发展潜力的线上展览,首博展览与社教部负责人杨丹丹老师有她的疑虑:由数字公司包办的展品数字化如果精度达到极致,是否涵盖的信息就能完全等同于文物本身?这种情况下,博物馆对文物的保管和使用权是否受到了侵害?这确实是博物馆人面临的困境。另一种担心是,线上展览的新奇是否只是因为热闹吸引了游客,而使他们忘记了参观博物馆本来的目的?杨老师认为,线上展览的主要功能应是吸引游客前往线下博物馆参观真实的文物,许多思考只有在线下博物馆中才会产生,同样,游客每次来到博物馆参观,都会有不同的体悟和思考,这也是吸引人们一次次来到同一个博物馆的原因。

       而提到近几年备受瞩目的博物馆文创,杨老师认为其略显浮躁,只是通过趣味性的设计吸引了游客的目光,却未必能使游客更加关注文物本身的信息和背后的故事。“国宝都是有故事的,那个文物才是宝。”游客如果只是被趣味动画或衍生产品所吸引,就忽略了文物真正吸引人的内涵和使命,“中国上下五千年到底从哪年开始,研究什么东西得知的,这才是博物馆和博物馆人吸引公众的地方。”博物馆的宣传是否重心失衡?我们究竟想从、应从博物馆中获得什么?博物馆人的肺腑之言让我们沉思。

3

小组成员在采访游客

4

小组成员在采访首博芳华讲解队成员

5

小组成员和王显国老师合影留念

6

小组成员和杨丹丹老师合影留念

       采访活动告一段落后,小组成员组织设计一个文物图片风格转换的网站,将文物图片输入网站后,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转换成不同的绘画风格并导出。同时,小组成员将编写的代码打包为可执行文件并搭建了简易的独立图形界面,用户无需配置环境即可直接使用。这一成果可用于博物馆对外宣传方面,如博物馆制作展览宣传海报与传单时,可根据传单的整体风格利用此网站的功能生成对应风格的文物图片。

7

小组成员在编写程序

8

小组成员在进行讨论

9

10

小组搭建的网页

12

小组搭建的简易图形界面

       7月13日,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落下帷幕,小组成员都在这次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收获了思考,也对博物馆转型有了更多想法。“实践的过程很快乐很充实,也很辛苦,但是有着小组成员的陪伴就显得不那么难熬了。后续我们还希望继续完善这个项目,把搭建的网页弄得更人性化、把独立的图形界面弄得更美观,有机会的话再对深度学习+博物馆数字转型做进一步的探索。”组长林孟颖这样说。(文/图 赵婧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