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玉泉书院
联系人: 卢老师;王老师
电话:010-88256298;88256234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科学讲座】贺泓: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工程成就和科学问题

       2020年11月24日星期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贺泓教授受邀,在玉泉礼堂为本科一年级的同学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工程成就和科学问题的讲座。

       在正式开始讲座之前,贺院士讲述了他的一部分求学经历。贺院士曾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东京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美国特拉华大学、多伦多大学。朱鹤孙教授、田中教授、Polanyi教授,他的每一位老师都十分尊重、宽容、理解他,鼓励他回到国内、建设国家,贺院士也始终将他们铭记在心。回国后,贺院士为自己定下 “发挥优势,找准方向,独树一帜,持之以恒” 的16字目标,至今从未懈怠。无论是“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回应国家重大需求”的报国之志,还是艰苦奋斗、勇于攀登的不懈意志,支撑着贺院士与他的研究组越过一个个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艰险山峰,使他们取得了如此灿烂如此辉煌的科研成果。

 

       贺院士从由浅入深3个部分为我们讲解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工程成就和科学问题。首先,贺院士介绍了我国大气污染控制历程和工程成就。对比伦敦烟雾和洛杉矶烟雾,贺院士指出了大气灰霾问题与前两者的区别,并分别介绍了三者的不同成因和治理措施。近年来,中国的灰霾问题相对严重,且在世界上较为独特,所以贺泓老师重点讲述了对灰霾的研究过程。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创新性地提出未曾被认识的复合污染机制,例如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复合污染机制,并提出了“大气霾化学烟雾”的新概念。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这之上建立的治理措施也有很大的成效。

 

       接着,贺院士讲述了目前的形势与挑战。我国PM2.5浓度仍高于WHO指导值,而臭氧浓度近年来也有大幅上升,形成两者“双高”的僵局,北方某些地区两者明显的“此消彼长”的“跷跷板效应”也是一大困境。欧美国家发展的时间跨度较长,几乎没有面对过严重的“双高”情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急速、并进的发展方式使得我们几乎没有国际经验可以借鉴。如何协同控制两者,并减少氮氧化物、VOC(挥发性有机物)、氨气等排放,是目前正在攻克的问题。而臭氧和两者耦合作用的健康风险和生态影响也都仍未知。当然,通过大数据的统计,我们已经从南方一些PM2.5较少的城市中发现协同控制的可能,并在积极探究其中的原理。

 

       最后,贺院士指明今后的行动和展望,展现了通过科技研究支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美好愿景。“霾化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其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仍有待完善。科研组目前正在提出建设大型环境模拟舱系统的项目,以推动基础科学的研究和技术应用的推广。

 

       报告结束后,同学们深受启发,积极提出关于灰霾防治、生物方法减少VOC浓度、全球大气大环境的问题。贺院士一一做了详细的回答,收获了在场同学阵阵热烈的掌声。贺院士感慨,虽然我们近些年在治理灰霾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们仍是“小学生水平”,未来要变成“大学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且这条路会越来越难走,需要的解决方案要求越来越精确。希望对此感兴趣的同学们积极加入进来,携手守护祖国的蓝天!

 

 

 

 文字:陆悦    

图片:李涵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