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玉泉书院
联系人: 卢老师;王老师
电话:010-88256298;88256234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科学讲座】 “坚守黄土三十年,荒山荒岭变绿海” ——傅伯杰院士与本科生分享学习和科研经历

       2019年9月17日晚,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傅伯杰老师做客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为同学们带来了以“坚守黄土三十年,荒山荒岭变绿海”为题的讲座,向同学们展示了作为一名科学家学习、研究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展现了地理这一综合性学科的魅力。

       傅伯杰院士幽默诙谐地讲述他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1974年,傅院士中学毕业后,去农村参加劳动,担任过代课老师、大队团支部书记和党支部书记,丰富的社会服务经历也为他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进入大学的过程一波三折,曾有机会被推荐为工农兵大学生,名额却被挤占,最终进入咸阳机器制造学校(中专)学习;恢复高考后,他却因已在中专学习而没有参加资格;直到高考前十天,傅院士才凭借考试第一的成绩获得了一个在咸阳机器制造学校被严格限制的高考名额。一星期后,傅伯杰院士参加了高考恢复后第一届高考,最终被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录取。在那个求学艰难的年代,傅院士牢牢抓住了每一个学习的机会,无论是进入中专学习,还是进入当时自己并不了解的地理系学习,他都不放弃对知识的渴求。

       谈及大学生活,傅院士的语句中充满了怀念。当时中国正迎来“科学的春天”,一切百废待兴,同学们都满怀学习热情,校园里充满了渴求知识、积极探索的氛围。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中,傅伯杰院士阅读了大量书籍,进行了大量的思考,并写成了读书笔记和科研笔记;同时他参与了大量野外实践,拓宽了视野。他渐渐找到了自己对地理这一综合性学科的兴趣,并在阅读大量前沿书籍、文章后,于1983年发表了国内第一篇关于景观生态学这一研究方向的论文,未来的数十年,他都在这一方向上持之以恒地研究着。

       1986年,傅伯杰院士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在英国Stirling大学联合培养,在那里,他接受了大师的教诲,接触了国际前沿,掌握了先进技术,并发表了国际论文。在讲座中,傅院士也强调了国际交流、国际视野的重要性,叮嘱国科大的同学好好利用在国外学习的机会,多多交流。

       怀疑学校错把“物理”写为“地理”的傅院士,今天谈起地理这一学科,却是充满了喜爱与热情。他认为地理是一门“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的学科,它包含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是一门需要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傅院士亲切地说,你一定能在地理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地理知识也能伴你行万里路、伴你一生。地理学综合了工业、农业、城建、环保等方面,对告诉发展中的中国至关重要,而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正在聚焦人地系统耦合,研究区域从局地走向全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傅伯杰院士的讲座,同学们对地理这门“文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对自己的学习和科研经历,傅院士有诸多感悟和体会。而最重要的是能持之以恒。数十年的学习和科研中,傅院士经历过在黄土高原两个简陋的窑洞中进行科考,早出晚归,跋山涉水,也经历过经费不足只能进行早期土地评价研究;如今,科考站已经建成,对黄土高原的研究成为了重点、重大项目,经费充裕,黄土高原,也正在由黄变绿。这些,都是傅院士“坚持一个研究方向,不断深入;坚守一个区域,逐渐扩大”的研究方式的结果。傅院士也提到了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研究要出成绩,就要抓住问题的核心本质,通过学科交叉和解析法,做出属于自己的新东西。这也正是傅院士能成功发表三百余篇论文的原因。

      “强化基础,重视实践;掌握新方法与新技术;勤于思考善于创新;循序渐进,不断开拓;重视社会服务,开拓国际视野;持之以恒,有始有终;多学科团队合作。”这些都是傅院士带给同学们的宝贵经验。(文/陈隽涵 图/陈隽涵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傅伯杰院士为同学们做讲座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与教职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徐涛院士。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等13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与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与专业方向提供丰富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