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
联系人: 卢老师;王老师
电话:88256298;88256234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邮寄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人文讲座】王久辛:极致之上的是个创作

       2019年9月11日晚七点,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第98讲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阶一五教室开讲。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王久辛老师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经历和生活见闻,形象生动地向大家讲述了何为极致之上的诗歌创作。

        讲座一开始,王老师先讲了自己对“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名的“疑惑”,即既有了“学院”两个字,又为什么有“大学”两个字,这样互为包含关系的词为什么可以并列在一起。紧接着由此联想到“青海湖”这样类似的命名结构。从这两个例子生发开来,自然而然向同学们解释了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紧接着,王老师便进入了讲座的正题------极致之上的诗歌创作。

       王老师首先阐述了思想的极致的含义。王老师认为一个好的诗歌语句中所展现的思想应该是崭新的,要能写别人所未写,而不要写别人已经写烂了的思想。这里王老师结合了自己创作《大地夯歌》的经历,他说前人写长征有说是“求生存的凯歌”,但是结合早期中共领导人的身世来看他们似乎并不需要很为生存担忧,所以本着“求生存”这样的思想并不能很好展现长征的精神内涵。他就抓到了长征理想的一面,写长征中一群有理想的人唤起了一群没有理想的人并赋予他们理想的过程。这样新的思想自然使得他的诗歌更加有表现力。

        随后王老师以自己创作《初恋杜鹃》的经历,阐释了诗歌创作中形象的极致;以创作《肉搏的大雨》的经历阐释了意境的极致;以自己的对诗歌的见解阐释了修辞和逻辑的极致。他表示这些不同方面的极致的重要性是跟他讲述的顺序是一致的,最重要的应当是修辞和逻辑的极致,他认为衡量诗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也正在此。一个好的诗人应该对汉语言的发端发展产生过刺激,促进过汉语言的进步。并且他也向同学们推荐了《修辞学发凡》一书,鼓励同学们即使是学习理工科出身也可以看一看,一方面提高大家的文学修养和诗歌理解深度,另一方面修辞学的学习对大家的论文写作也有好处。

       最后,王老师剖析了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讲座在王老师和同学们的探讨中落下帷幕。(文/李泉彰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主讲人介绍:

王久辛,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先后出版诗集《狂雪》《狂雪2集》《致大海》《香魂金灿灿》《初恋杜鹃》《对天地之心的耳语》《灵魂颗粒》《越来越渺小的美》等8部,散文集《绝世之鼎》《冷冷的鼻息》,随笔集《他们的光》,文论集《情致·格调与韵味》等。2008年在波兰出版发行波文版诗集《自由的诗》,2015年在阿尔及利亚出版阿拉伯文版诗集《狂雪》。曾任《西北军事文学》副主编,《中国武警》主编,编审,大校军衔。

延伸阅读:

   “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本科生人文素养、家国情怀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文化三个专题。讲座邀请北京地区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艺术或人文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做主讲人,致力于国科大本科生艺术与人文修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