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玉泉书院
联系人: 卢老师;王老师
电话:010-88256298;88256234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人文讲座】毛瑞方:从 “误读”到“正解”:再识利玛窦

2018年12月26日晚七点,玉泉路校区阶一6教室响起一阵掌声,艺术与人文修养讲座系列第87讲在这里开讲。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毛瑞方老师带来了题为“从‘误读’到‘正解’:再识利玛窦”的讲座,以独特的角度介绍了著名历史人物利玛窦。

从利玛窦的求学经历讲起,毛老师以地点为线索,将利玛窦到达中国之旅分为三个阶段:从马切拉塔到果阿,违背父愿,立志传教印度;从果阿到科钦,水土不服,科钦病中晋铎;从澳门到肇庆,转向中国,误解中的东西初识。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的马切拉塔的名门家庭,他父亲送他到罗马学习法律,利玛窦却违背了他父亲的愿望,中断了学习,加入耶稣会,随后被派往印度果阿开始传教。由于水土不服,利玛窦曾在行程中身染重病,同时在印度科钦被晋升为司铎。后来,他被派往澳门,开始学习汉语研究汉学。求得知府王泮的允许后,利玛窦进入中国,在肇庆建立了第一个传教驻地。

接着,毛老师讲起利玛窦在中国的曲折经历。先是从韶州到南昌,利玛窦完成了从西僧到西儒的转变。在当时的中国讲究学而优则仕,利玛窦作为僧人地位低下受人轻视,于是,在好友瞿汝夔的建议和帮助下,利玛窦脱下僧袍,开始蓄发留胡须,换上儒服带上四方帽。“虽有迫于环境压力的因素,但也是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毛老师如此说到。后来两次朝天行,一波三折,但利玛窦同时也拓展了人脉网络,结交了好友。最终利玛窦梦圆北京,长眠于滕公栅栏。

透过利玛窦的故事,毛老师向同学们展现了一个真实鲜活的利玛窦。毛老师说:“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利玛窦是丰富、新鲜而真实的。” 利玛窦思想品德十分高尚,常常以德报怨,他所具有的西方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他的诚实、谦逊、博学多识为他赢得一批中国好友,而他对真诚友谊的渴望,在明末时期互相出卖的社会风气下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利玛窦,一个异国他乡的年轻传教士在完全陌生敌意环伺的环境中孤军奋战,成为中外历史上的永恒。

而学术界对利玛窦的评价却有着争议和‘误解’,毛老师说到:“在利玛窦沟通中西文化的议题中,有肯定与批评之别。批评者对利玛窦介绍的西学进行批判,认为他带来西学属欧洲过时的知识,实际上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作用。”

利玛窦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毛老师从文化的角度,以全新的视角给出自己的看法:“利玛窦是一位文献学者。”利玛窦对中西文献交流史的直接贡献包括地图文献,画像文献,西语书籍,西学汉籍等。他发现有重视书写的传统与对西方文献的浓厚兴趣,他绘制和介绍世界地图、撰写汉语西学书籍,同时将中国信息传往欧洲。利玛窦文献的影响深远,从他开始,中西文献与文化开始交织。

“由‘误读’到‘正解’,是文化交流由碰撞到本土化的过程。”毛老师总结道。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这场精彩的讲座圆满落幕。(图、文/李聪仪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毛瑞方老师为同学们讲座

主讲人介绍:

毛瑞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兼任古籍所所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台北辅仁大学历史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Stanislaus分校历史系和德国华裔学志汉学研究所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是中国历史文献学、古籍目录学和中西文献与文化交流史。已出版专著《王徵与晚明西学东渐》、译著《东方之旅——1579-1724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和学术论文数十篇。

延伸阅读:

“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本科生人文素养、家国情怀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文化三个专题。讲座邀请北京地区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艺术或人文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做主讲人,致力于国科大本科生艺术与人文修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