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2日晚7点,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III第92讲在玉泉路校区阶一四教室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朱本占研究员,他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环境过程与毒理效应”的讲座。
持久性有毒污染物(PTS),顾名思义,是一类毒性强、难降解的污染物。它主要包括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部分有机金属化合物和部分新型环境污染物。它们能在人体中累积,对人体内分泌造成持续而严重的干扰,与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并称为21世纪影响人类生存与健康的三大环境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传统污染物二噁英排放量最大、氯化石蜡产量最高的国家,也是全氟辛烷的唯一生产国,这意味着我国的PTS排放量位居世界较高水平,也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朱老师以他本人所在的研究组为出发点,为我们介绍了相关方面的最新进展。
纳米银产品的大量生产和广泛应用增加了其向环境释放的机会,其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成为纳米污染物,纳米银的环境过程与归趋影响着自然生态与人体健康。朱老师所在的研究组发现了纳米银和银离子在环境中互相转化的新机理,为进一步揭示纳米银的环境归趋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由此延伸,研究组还得到了用同位素分馏甄别纳米颗粒来源的方法——如利用硅稳定同位素指纹信息鉴定PM2.5来源,这将对环境污染物来源的精确监测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碘甲烷曾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农作物杀虫熏蒸剂,已经在多个国家被批准使用。然而最新的研究证明,碘甲烷可使汞发生化学甲基化作用。汞离子经过甲基化作用得到甲基汞——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环境污染物,可造成语言和记忆能力严重障碍。这项研究为环境和农业领域敲响了警钟,今后各类新型农药产品的安全性审核还亟待加强。
自由基会在人体内引发链式反应,影响生物大分子的生物功能,产生毒性作用。研究组先后发现了五氯酚羟自由基产生的新机制、不同于经典Fenton反应的羟基产生机制和以碳、氧为中心的醌自由基中间体。从长远的角度看,这将有助于人类在未来实现对自由基的控制。
朱老师还谈到了许多有趣的话题——“氧气是不是有毒呢?”、“我们中国人烧水的习惯能够很好地去除饮用水中的PTS”以及他在研究中的诸多轶事。一句句幽默的讲解让同学们在了解到科学前沿进展的同时,更感受到了科学家独特的人格魅力。
最后,朱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诫同学们:在大学的学习当中,最忌讳的就是只关注自己所在的研究领域。大家应当广泛地了解学科各个分支的概况,只有眼界开阔,才能更好地发现重大的突破点。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文/ 杨翥成 图/杨翥成 来源 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与教职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周琪院士。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天文、电子信息工程、环境九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与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与专业方向提供丰富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