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玉泉书院
联系人: 卢老师;王老师
电话:010-88256298;88256234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人文讲座】梁玖:你“知道”审艺

2017年9月20日晚7点,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第62讲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礼堂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梁玖教授。

像往常一样,讲座还没开始,礼堂里已是座无虚席。同学们,特别是大一新生都怀着满腔的热情激动地等待大师发表他关于艺术的独到见解。

不久,讲座开始了。梁教授先简单的做了一下自我介绍,然后从大学生的生活讲起,逐渐引入到今天的主题“审艺”中去。他说,我们现在辛苦一点,是为了将来能安全一点,同时,从历史角度看,这也是一种人生责任……渐渐地,他讲到了他为来他那里(泽园)进修的教师写的一首诗《开窗有风来》。“打开另一扇文艺的窗,风就来了。”“教育要是讲效益那就惨了,艺术就是保护肉体的,而且它能保持灵魂不生锈。”

讲到这儿,你可能不情愿的扭过头去,“太高深了,我可不懂。”不对,“你是知道艺术的。”,梁教授如是说。他给我们看了几张图片,进而简要阐释了艺术对个人的意义。这个意义,说白了,就是“资本+化妆术+挖掘机+发动机”,怎么样,挺好懂的不是?

一番蜻蜓点水,梁教授又将话题转移到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上来。他从一名艺术批评家和一名普通公民的角度,对同学们提出了期望和建议,同时,也说明了提高艺术修养的必要性。

为增强同学们对艺术与美好的理解,现场,梁教授还做了一个小游戏:请五位同学起立,并由另一个人对他们进行审美,并得出结论。这无疑增大了讲座的乐趣同学们的积极性也随之提升。

等同学们渐渐融入“艺术家的世界”后,梁教授便开始以后专业的眼光分析“常”与“非常”,他认为,艺术有三层,“三流拼色彩,二流拼技巧,一流拼思想”,无疑,思想就是艺术的核心。“艺术就在身边,你看得到,但想不到(这就是艺术)”或许这就是审艺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吧。同时,他提出,我们应该走出旧常态,去寻找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是诗意的生活,“非常”的生活。将“非常”活成“常”,或许我们就能离艺术更近一步。而这“非常”,形象的说,就是“1+1=/ 2”。你不禁要问,这又是什么东西?

梁教授微微一笑,解释道:“1+1=/ 2”是一种思维,它包含了听觉视觉感觉;“1+1=/ 2”是一种观念,逆向的,超越的,顿悟的,奇异的,解放的,个性的……,“1+1=/ 2”还是一种艺术,艺术是关乎人心灵润泽的学问,它最终引领人们走向艺术文明。“人是靠两种食粮喂养的,一种是物质性食粮,一种是艺术精神性食粮”,“没有艺术这种食粮喂养的人是会终生残疾的”,而审艺观就是“人们审视艺术是非曲直的观念,也就是人们领悟性判别艺术的态度和主张的总和。”听完梁教授的一番话,同学们对审艺似乎也有所“顿悟”了吧。

还不赶紧尝试一下?可是,该怎么做呢?

梁教授早就想到了这一点,他大手一挥,“同学们就来‘乱画自己的心情’吧!”

在欢乐的笑声中,时间悄悄流逝,终于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临别,梁教授做了他精辟的总结:“总之,让艺术给自己的人生、生活、专业和精神带来不可预测性感动的无限美好吧!” (文/ 刘悦 图/ 杨依涵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图为梁玖老师正在进行讲座

主讲人简介:

梁玖,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艺术学学会常务理事。“审艺学”创立者,“艺术教育社会学”研究开启者,“艺理学”“族群社会艺术学”提出者。主要学术著作有: 《艺术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审艺学》(湖南美术出版社)等。

延伸阅读:

“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本科生人文素养、家国情怀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文化三个专题。讲座邀请北京地区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艺术或人文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做主讲人,致力于国科大本科生艺术与人文修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