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玉泉书院
联系人: 卢老师;王老师
电话:010-88256298;88256234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人文讲座】韦正:考古中华

    2017年4月12日晚七点,中国科学院大学阶一六教室迎来了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第56期,本次,北京大学韦正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关于我国考古学的知识和趣闻。

什么是考古学?简单地说就是探讨如何发掘古代遗存和如何研究古代遗存的学问。有人说得比较形象:挖坟掘土。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会发生巨大的变迁。地质变化、气候、降水等因素都会造成环境的变迁,原来适宜人居住的地方不适合人类居住了,原来适宜发展农业的地方不适宜发展农业了。人类长期居住在一个地方,会造成环境资源的枯竭,人类的战争等因素会使城市夷为平地,人们就会逃离旧土,奔向新的乐土。古今社会存在巨大差异,理解古代不那么容易,这个时候要用技术得到更完整的古代信息,也要扩充今天关于古代的知识总量。基于以上几个原因,考古学的产生不可避免。

为什么要在中国发展考古学?近代中国学界,对中国文化起源众说纷纭。丁谦、章太炎、刘师培、郭沫若等大师认为中国文化是从巴比伦传来的,还有其他学说比如印度说、中亚说等。在西方列强军事和文化的入侵之下,国人对自己的文化信心很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最初是为了回击“中国文化西来说”和“解构中国”。

中国考古学的重大贡献,第一是探索中华文化的起源。北方地区有红山文化,南方有河姆渡文化,而中原地区朴实的文化吸收了早期各地文化的多种因素,发展出了夏商时期的中华文化。中国考古学还发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痕迹。世界范围内的早期文明大都出现在相似的环境且有类似的历史。而这些文明之间也有长期的贸易、交流。

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区别是全方位的——文字语言、建筑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多的区别。我们要认同自己的文化,为中华文化感到自豪。 (文/李旻昊 图/李振瑜)

韦正老师正在进行讲座

主讲人介绍:

韦正: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与美术研究,兼及佛教考古、中西交通研究。出版《六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魏晋南北朝考古》等学术专著,发表论著数十篇,主要涉及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城市形态、墓葬制度、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等方面。

延伸阅读:

 “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育本科生人文素养、家国情怀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文化三个专题。讲座邀请北京地区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艺术或人文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做主讲人,致力于国科大本科生艺术与人文修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