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玉泉书院
联系人: 卢老师;王老师
电话:010-88256298;88256234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科学讲座】欧阳钟灿:科研创新就是要永远挑战未知

2017年2月28日晚7点,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在玉泉路校区礼堂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欧阳钟灿先生。欧阳钟灿院士的研究方向是物理、化学、生物的交叉领域,本次讲座的主题也与之密切相关——科学创新就是要永远挑战未知:从红血球、胆结石及病毒形态之谜谈生物物理。欧阳钟灿院士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研究的问题,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武器”。

不到6点半,欧阳钟灿院士便穿着西装笔挺早早来到礼堂。欧阳院士用自己做出的红细胞膜理论与美丽的黄金分割比作为开篇,接着,他引用英国科学期刊《物理世界》让读者选出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十个公式,向同学们充分展示了数学与物理的美妙。“世界上有多少伟大的智慧耗尽一生才写下一个公式、一个符号!”欧阳钟灿院士这样感慨道。讲座期间,他进而提出这样的观点——当今的生物学约等于17世纪的物理:这是可能用一生发现伟大公式的舞台!他的一番话语,向正当年轻的同学们介绍了生物物理的奇妙与其不可估量的前景。

“今天的科学讲座,与其说今天我们是讲科学前沿的进展,我更愿意把它看作引导学生走向科学前沿的开端!”欧阳院士这样说道 。接着,欧阳院士介绍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同学们跟随他的讲述可以发现,欧阳院士从本科读自动化,到毕业后做搬运工,再到清华的液晶非线性光学的博士,又在中科院读了博士后,随后做了洪堡基金学者研究流体膜泡理论。直至今日,他成为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他的研究方向多次改变,但每一次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作为仪表工期间,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SCI论文,研究了自动化中阀门的相关问题——这是一篇他工人时期的论文,他对于科学的热爱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博士论文选题,面对非博士导师的困难,他选了两位导师的交叉领域,看到非线性光学理论的一道难题:实验室发现晶体有倍频效应,但理论却不能解释,他提出一套理论,用一个暑假手工计算了81个复杂积分,从理论上解释了这个问题,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他很自信地说:这到现在恐怕都是唯一的解释;作为洪堡基金学者读博士后期间,师从W.Helfrich——一个在手机液晶屏和红细胞膜都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他自己在老师的研究基础上,自己创新,提出了一个公式——一个用来描述红细胞膜形状的方程。这个方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通过自己的计算,验证了红细胞膜的形状。之后,他又得到了一个形状的结构也满足这个方程,论文发表后,第二年就得到了实验验证。欧阳院士这样总结他的工作:“好的理论不仅能解释已经有的现象,还能预测新的东西”。不仅如此,病态的红细胞形态也可以用这套理论来解释,有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在研究过程中也引用了他的理论。因为涉及到数学学科的交叉领域,他的这项工作,也受到了一些数学家的重视。“经常有不认识的人请我去开国际会议,去了一看,竟然都是搞数学的!”欧阳院士不失幽默地形容道。有同学问道在转行有没有什么困境,欧阳院士如是说:“自己讲座的题目就可以来回答这个问题”——欧阳院士有着对科学的热爱,有着对探索未知的挑战。欧阳钟灿院士虽然非科班出身,但却不断用自己的努力弥补,在博士期间学习成绩比当时的物理基础研究班的同学都要好。这也为他后来的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对于现在同学们的导师选择问题,欧阳院士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建议我们在选择导师时,不要看名声,要去看导师做的什么工作、是否是国际会议的组织者以及学生的发展等。讲起自己的学生,欧阳院士显得十分满意。两位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得主、在美国的生物结构模拟中与美国科学院院士甚至诺贝尔奖得主同台竞技,并且取得傲人成绩,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他的学生研究的领域必然也是生物物理,但是很多研究的问题都和他不一样。“教授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这也是今天的讲座带给同学们的启示。

讲座最后,有同学提问他能不能给当今大学生一句忠告,他并没有给出答案,或者应该说,他侃侃而谈,讲了许多。“大学生要学会利用新的工具,但不是利用新的工具来降低自己的智商”,欧阳院士的谆谆教导,给同学们的新学期注入了盈满的能量,也引起了同学们对未来目标与选择的深思。(文/王华阳 图/杨依涵 来源/国科大记者团)

                                                          欧阳钟灿院士精彩讲座

                                                             同学现场提问

 

主讲人简介:

欧阳钟灿,男,1944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从事凝聚态物理中生物膜液晶模型理论、液晶物理及应用基础理论等研究。1968年清华大学自控系毕业,1981年清华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获硕士学位,1984年获光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1985年起入理论物理所工作,1997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曾任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现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3年获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州华裔物理学杰出成就奖,1994年获首届中国博士后“国氏奖”,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6年被国家人事部评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获周培源奖及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主要从事液晶、生物膜理论、DNA生物大分子弹性性质及蛋白质折叠研究,此一研究方向是物理、化学、生物学的交叉领域。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与教职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周琪院士。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与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与专业方向提供丰富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