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玉泉书院
联系人: 卢老师;王老师
电话:010-88256298;88256234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科学讲座】张德清:共轭分子带来新的机遇

2016526日晚七点,中科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张德清研究员在我校玉泉路校区阶一5教室举行了以“共轭分子化学和光电功能”为题的讲座。本次讲座由2014级本科生孟澍临同学主持。

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有:共轭分子的结构特点,共轭分子的合成方法以及共轭分子与光电功能。

张老师介绍说,很多有机大分子在人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的是无色的,例如塑料、天然橡胶和化学纤维等,而有的色彩丰富,如水果和蔬菜中富含的β-胡萝卜素、花青素和茄红素等,这样的差异源于分子结构的不同,正是后者分子结构中存在的共轭结构赋予其特殊的颜色。

共轭分子,又称pi-分子,是指碳原子通过sp2sp键合方式相互连接或与杂原子连接,形成π离域轨道的有机分子。由于共轭结构的存在,分子轨道中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空分子轨道(LUMO)的能级差发生改变,直接影响分子光电性质,从而使共轭分子具有独特的光电功能。目前,科学研究和工业上合成共轭分子的方法有很多,张老师主要介绍了三种:一是多种偶联反应经过氧化加成、金属转移、还原消除的反应历程,实现共轭分子的合成,但其中存在对环境不友好、催化剂制备困难且价格昂贵等问题;二是通过碳氢键活化合成共轭分子,直接、高效、经济,例如Diels-Alder反应,可以合成多种具有共轭结构的聚合物;三是烯/炔烃的双官能团化反应,通过插入串联的炔烃,合成共轭分子。这些方法适用于多种共轭分子合成,而一些特殊的共轭大分子,如富勒烯、碳纳米管、纳米石墨烯带、石墨炔等,则还有其特殊的合成方式。

通过各种方式合成的共轭分子具有丰富的物理化学性质,对分子材料和器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荧光分子的利用、光诱导电子转移、以及共轭分子的传输性质。考虑共轭分子的传输性质,它还可以用于生产导电塑料、高迁移率有机半导体、电子纸等新型功能材料。

张老师总结说,共轭分子是化学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促进多学科交叉,同时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许多创新机遇。他强调,化学是创造新物质的学科,是丰富多彩的学科,可以创造美好生活。讲座至此圆满结束。(文/柳超/徐月来源/国科大记者团)

主讲人简介:

张德清,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有机固体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877月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19907月于中科院化学所获得硕士学位,199610月于德国马普学会海德堡医学研究所有机化学研究部获得博士学位(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从事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组装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在包括四硫富瓦烯衍生物等光电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新型分子开关、逻辑器件以及化学/生物传感器等方面应用等方面取得许多有重要创新意义的研究结果。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论文他引8000余次。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6年获得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担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兼职教授。现担任《中国科学-化学》、《科学通报》、《化学学报》、《有机化学》、《影像科学与光化学》等期刊编委;《化学通报》主编;曾任LangmuirPolymer J.期刊的顾问编委,Asian J. Org. Chem.共同编委会主席。现任Adv. Mater.Adv. Funct. Mater.Adv. Sci.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国际学术期刊的顾问编委,以及ACS Omega的共同主编。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与教职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周琪院士。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与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与专业方向提供丰富的判断依据。

张德清研究员精彩报告张德清研究员精彩报告同学现场提问同学现场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