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玉泉书院
联系人: 卢老师;王老师
电话:010-88256298;88256234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科学讲座】王贻芳:中微子震荡及其背后的故事

         中微子,一个在公众眼中很神秘的东西。它究竟是什么?他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2016年3月22日晚7点,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II在玉泉路校区礼堂如期举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向同学们生动地讲述了中微子振荡及其背后的故事。

         讲座伊始,作为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的王贻芳院士表示欢迎同学们日后能够参观高能物理研究所,接触科技前沿,为将来的科研工作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随后,王院士以“中微子就在我们身边”引出了讲座的主要内容。组成宇宙的12种微粒中,中微子有三种,从星系到细胞,无不有中微子存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中微子源,每天都会放射出大量中微子。

        王院士提到,中微子是唯一与粒子标准模型不符合的粒子,不能放在现有的理论框架之内,又由于缺乏实验数据,至今没能修改出一个能将中微子包括在内的新的理论框架。中微子又太难探测,以至于使它成为了科学界最容易产生乌龙的研究方向之一。

         随后,王院士列举了一些真正的研究成果。1930年,科学家预言了中微子的存在,1956年中微子被科学家探测到,中微子逐渐进入科学家们的视野里。20世纪60年代,利用中微子探测太阳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严重不符,催生了太阳模型的革新。

         20世纪后期,神钢实验和超级神钢实验把日本的中微子研究推向了世界顶尖地位。2003年,王贻芳院士带领的团队提出了大亚湾实验和探测器设计的总体方案。为了抢占观测时机,首先研究出成果,王贻芳院士亲临施工现场,指挥设备安装工作,将两年的设备安装任务在一年内完成。2012年3月8日,王院士的团队成功观测到新的中微子振荡,并在世界上首先测得了∠13=0.1的数据。

        之后,王院士又讲解了将要进行的江门实验的研究技术和挑战,王院士表示,未来的研究要靠在座的同学们来实现,科学研究是很累的,但我们可以享受这种探索科学真理的过程。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当被问到施工过程遇到的这些土建、化工问题是怎样应对时,王院士表示,我们不可能知道自己未来需要掌握什么,但一旦有需要,就要去学会,要永远保持一种自学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既然在做,就必须去学习,解决问题,世界上所有事情在于自己,只要想学,没有学不会的。

        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同学们在讲座后还意犹未尽地讨论。作为在中国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方向,王院士的讲座让中微子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文/牟枭勇 图/邱皓明  来源:国科大记者团)

 

主讲人简介:

        王贻芳,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曾率领研究团队取得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的重大物理成果,并领导了北京谱仪(BESⅢ)的设计、建造与前期物理研究。现正领导江门中微子实验。发表科学论文300多篇,主编专著两部,获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2015年第20届“日经亚洲奖”科学技术奖、2014年美国物理学会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第六届周光召基金基础科学奖、2013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与教职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周琪院士。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与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与专业方向提供丰富的判断依据。

                                                                      王贻芳院士讲座

                                                                王贻芳院士回答同学问题

                                                                 同学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