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玉泉书院
联系人: 卢老师;王老师
电话:010-88256298;88256234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艺术与人文选修系列讲座】北京电影学院陈山教授讲述中国电影史

4月7日19时,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陈山教授给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学生带来了一场关于中国电影史的讲座。

陈山老师带领同学们大致了解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电影的传入,中国电影的诞生、发展、崛起、巅峰,以及衰落与重生;各阶段的成就及问题。人们今天关于中国电影的种种疑问,也能从这段历史中依稀找到答案。

临近讲座的尾声,陈山老师为同学们列出了现代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的三大现状和问题:一是数字电影全面取代胶片艺术,“做”逐步代替“拍”,导致整个电影艺术的结构大变;二是文化和产业化程度,电影产业需要文化性、传播性与商业性三者的融合,商业性具体表现在产业化及产业规模,这也是当今中国电影的发展问题之一,当然,如陈山老师所言,“首先,还是要取得文化制高点”;三是全球化和文化冲突,不久的将来,文化竞争力将成为国家竞争的一大支柱,“中国必须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讲全球化的语言”,当然,这种艺术语言的掌握,正是中国电影所欠缺的,我国的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当代流行元素三个方面,要将这些资源融入现代化手段传播出去。

讲到中国文化资源的应用,陈山老师举过香港武打电影的例子。当年吴宇森的动作电影以及李安的《卧虎藏龙》传到国外,引起当时包括好莱坞在内电影界的惊叹与“恐惧”,人们惊叹为什么暴力也可以被表现的如此之美。从此,好莱坞电影开始了向香港动作电影的全面研究与学习,这是中国电影运用自己的文化资源撼动世界电影的实例。

同学有这样的疑问: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的关系,是否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改编成影视作品。陈山老师回应道,“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有些东西并不适合在电影中表现”。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的运用,以及如何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一个复杂的话题,研究它们需要更多的时间。而中国电影史,为同学们呈现了老一辈电影人是如何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不同于理想化的线性形式,电影传入中国是一个辐射性、多元化的过程,在陈山老师口中,这个过程正如人的生活,无论到哪里,都不会只有一种方式、一条路。1905年,中国电影诞生,而真正的规模化拍摄,是在1909年由一个神秘的犹太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开始的。之后,中国电影人开始了对于电影语言的学习,对外来艺术形式的模仿,以及对中国自己叙事方式的艰难探索。人们引入时空关系的变换,交叉剪接,平行蒙太奇,加以音乐的烘托,在种种摸索之后,学会了运用电影语言,讲述贴近大众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故事。

“学会了拍电影,接下来便是拍什么的问题”。家庭伦理片是中国第一种电影类型,接下来,古装片、武侠片等也登上荧幕。讲到这里,陈山老师显得尤为激动,“古装片就是姐古代人的故事,演绎现代人的观念”,讲到李安的《卧虎藏龙》,陈山老师感慨,李安把武侠中最适合用电影表现的东西挖掘了出来,用艺术的语言呈现给大众。说到民间故事还原,他认为,其中有先于近代解放运动的解放性思想,“老百姓有自己的生活史,却被历史正史所掩盖,我们要从历史的夹缝中把他们挖掘出来。”

抗战时期电影的生生不息、短暂的辉煌,文革时期的全盘打压;之后知青电影人的挽救,第五代对于中国电影的复兴,重新追赶世界潮流,以及第五代遗留的,第六代电影人至今无法解决的通病……陈山老师展示了中国电影曲折的,却又不失辉煌的发展史,从前的写实与写意之间平衡的运用,和如今偏于西方样式的写实与写意的极端化。

“这是水准问题,太浮躁了!不学习哪来的成就,电影也需要大量的观摩和研究!”回答同学对于现在电影的疑问时,陈山老师这样感叹。“安静中方能出人才。”中国电影的发展史,从会讲故事到不会讲故事的转变,也许,可以通过这段历史,通过不同时代电影人的探索历程,找到解决方案。

主讲人简介:

陈山,男,1945年出生,上海市人,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院学科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电影历史与理论教研组组长,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港台电影研究会会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员,中国港台电影研究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延伸阅读:

“艺术与人文修养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培养本科生人文修养、家国情怀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文化三个专题。讲座邀请北京地区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在艺术或人文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学者做主讲人,致力于国科大本科生艺术与人文修养的提升。(文/卢美璇 图/崔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