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周四)晚7时,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第11讲在玉泉路校区阶一5教室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润生为学生做题为“非编码序列、非编码基因和非编码RNA”的报告。生物物理研究所娄继忠教授主持讲座。
陈润生是中国科技大学的首届毕业生,他从55年前在玉泉路校区的5年本科学习谈起,介绍了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并与大家分享了他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他从中学的生物学知识着手,深入浅出地为大家展现了自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以来,生物信息学的建立与发展历程。并将基因组形象地比喻成一本印有字符的“大书”,明确了生物信息学的任务就是完整地获取这本“大书”,然后读懂它。
接下来陈润生介绍了读懂它的方法。他从基因组测序的核心问题:基因序列的断裂与拼接谈起,介绍生物信息学发展历程和目前最新的进展,点明有待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入生物信息学领域新的热点:非编码RNA与RNA组学的研究。他系统地介绍了基因组和比较基因组、转录组、非编码RNA的功能等课题的研究成果,以及学科发展前景与值得关注的方向:长链非编码RNA、新型生物网络的构建,非编码RNA调节的多样性及非编码RNA与疾病的紧密关联。其中生物网络中的双色网络模型这一重大理论突破正是由陈润生课题组首先提出的。
讲座当中,他向大家讲述了自己在最早从事生物信息学研究、选择探秘非编码RNA时的故事,还通过对经验的分析,说明了研究思路、学术思维的转变对于研究的重要意义。讲座引人入胜,在场观众屡屡惊呼、感叹。
在回答学生提问的互动环节,他提到分子水平的研究思维在变化,数据分析与实验研究相融合的新模式渐渐为科学家们所接受。现在生物学领域还有许多未知的知识疆界等待大家去拓展,希望学生们能带着兴趣、利用智慧做更多的探索、钻研与积累,在未来更加接近本质。
讲座时间有限,不足以让陈润生院士与大家详述生物信息学领域所有有趣的内容,但他饱满的精神、充沛的热情、超凡的眼力与恒久的坚持已深深感染了在场的学生。他凭借直觉对学科发展方向做出的准确预判也令人赞叹不已。最后,这场令人心潮澎湃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主讲人简介:
陈润生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核酸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HUGO)会员;国际数据库组织(CODATA)生物大分子专业组委员。国际纯粹及应用物理学会(IUPAP)生物信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国际纯粹及应用物理学会(IUPAP)生物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1992-1996);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是中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1996年 获得“小谷正雄 ”奖。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2012年获谈家桢生命科学与成就奖。201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4年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首批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和教职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高鸿钧院士(hjgao@ucas.ac.cn)。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第一学年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和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提供更丰富的判断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