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到2025年3月,我在牛津大学参加了为期两个学期的访问学生项目。每个学期持续八周,中间间隔六周的假期。牛津大学由38个学院和若干部门组成,这些单位散布在牛津镇上。我所在的学院是St Edmund Hall,也叫做Teddy Hall,七百余年的历史让它成为最古老的提供本科生教育的学术社团之一。
学习篇
与国科大相比,牛津大学的数学课程种类更加丰富。访学期间我注册了《数据科学的最优化》《粘性流体》《交换代数》等六门课程,并旁听了一些其它课程,包括国科大较少开设的应用数学课程。
牛津大学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正课(lectures)与习题课(classes)。Lectures没有签到考勤要求,而且有全程录像视频与AI生成的字幕。这样同学们可以随时旁听,以及放心选择时间相冲突的课程。错过的课程内容、上课没听懂的细节,都可以在录像中回顾。这样就给予同学们极大的选课自由。某一日,Peter Howell教授讲到两层流体在界面处相互作用的数学描述时,他邀请了另一位老师为我们现场做实验展示,黑板上的数学公式仿佛跳了出来,支配着水缸中流体的舞蹈,这一幕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由于学期差异,作为访问学生,我们无法参加Trinity term的课程考试,作业就成为决定我们成绩的主要参考。牛津大学数学系的作业习题也非常有特色。每次作业通常由Part A、Part B和Part C三个模块组成,各具特色又相辅相成。Part A注重基础巩固,包含概念与定义的简单推论,以及课堂上省略证明的补全环节。这一模块帮助同学们快速掌握课程核心内容。Part B是重点习题,即使在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也不一定能完全解答所有题目,这种适度的挑战性恰恰能有效锤炼学生的数学基本功。Part C则是课程内容的延伸,这部分习题往往具有相当的挑战性,有些教授还会将往年考试真题融入其中。
Part B是作业中唯一需要提交批改的部分。在作业提交之后,Part A与Part C的答案会在课程网站上公布。而Part B则是习题课重点讨论讲解的内容。助教老师会详细批改每一道题目并仔细评注,在课程网站上反馈给学生,之后在习题课上讲解。每个课程只有四次习题课,习题课会分为多个小班,确保每个班人数最多不超过二十。这样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指导。在《粘性流体》习题课上,Christopher教授和他的助教会按照选课名单一遍遍地逐个提问来帮助大家复习回顾lectures内容,讲解习题时也是每一步都要请同学们回答,他还会指导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活跃的课堂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活篇
到达牛津镇的第一天,“白人饭”便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我随便走进一家餐厅,点了一碗falafel bowl。当我尝到石榴、橄榄、炸豆丸以及一些叫不上名的东西混在一起时,不适的感觉席卷而来。我得到了第一个教训:不要随便点菜。好在Teddy Hall的食堂非常不错,世界各地不同风格的食物都有。再加上附近中餐馆很多,甚至兰州拉面也能开到英国来。这些后来的经历逐渐抚平了第一餐带来的心理阴影。
为了帮助新生适应环境,牛津形成了“family”模式。一个“family”中有几个高年级学生作为“parents”,为新生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开学一周后,David等“parents”带我们新生去吃日本料理,然后参观了他们高年级学生合租的公寓,并玩了几个小游戏。在这期间我认识了几个华人同学,在牛津的社交圈子也从此展开。
牛津大学有若干公共图书馆,每个学院还有自己的图书馆。学院图书馆只有本院学生刷卡才可以进入。我经常整天泡在Teddy Hall的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中的电脑查阅资料、回顾课程。出门便是嫩绿的草地与古朴的墓碑,偶有松鼠跃于林间,使我在学习之余可以调剂心情。最著名的公共图书馆则是拉德克里夫拱形建筑物,其藏书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牛津大学也有丰富的社交活动,各种组织都会经常举办茶会供大家交流,例如访问学生茶会,数学系茶会等等。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各学院的formal dinner(正式晚宴)。Teddy Hall每周四、周日晚举办formal,这时食堂会比正常时间提前半小时关闭以做准备。本学院的人可预定formal,参加者需着正装,着装规定甚至详细到领带的颜色。Formal上菜比较慢,期间大家会热情地与周围人聊天。
旅行篇
牛津大学每学期结束会有六周的假期,我也趁此机会到伦敦旅游。在圣玛丽教堂的钟楼上俯瞰牛津街景,风声将整座古城熨成一幅画卷,在脚下徐徐展开。
福尔摩斯博物馆中,维多利亚时代的旧韵未散。推开贝克街211B的门,仿佛推开了十九世纪最前沿的都市脉搏。步入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高大的穹顶雕刻着精美而繁复的花纹,其细节令人头晕目眩。在这里长眠着自然科学的巨人——牛顿。最后走进大英博物馆的万国之廊,无数穿越千年的瑰宝封存着每一个时代的心跳,汇聚于此。
半年的访学生活中,我从一开始的陌生、不适应,到逐渐投入了课程的学习,融入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参与了别样的社交活动。我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锻炼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体会到英国文化的魅力。半年的时光稍纵即逝,这段珍贵的记忆将留在我的心底。
------------------------------------------------------------------------------
作者信息:杨卓见,2021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2024年秋季学期赴牛津大学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