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国科大】果壳er放言:科研之魂何处安放?

  • 王夺奎
  • 日期:2016-03-01
  • 4841

        各位同学,今天我想谈谈“科学的追求”这个话题。

        幼时,大人们常常会问起小孩子将来的志向,受学校老师鼓励我们探索知识的影响,很多人会自豪地回答:“我将来要成为一名科学家!”那时的我们,在欢快有趣的氛围中学习,有着对知识单纯的渴求,更有着对科学神秘力量的敬仰之情。因此,“成为一名科学家”被幼小的我们定义为一种崇高的追求。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学校学习难度的增加,老师和家长们也不能以一种兴趣为主导的“玩乐”方式来教我们自然科学理论。换句话说,用一种“初级”的眼光来看,“学习科学知识”在逐渐变得枯燥。同时,生活又教会了我们更多“玩乐”的方式,立志于研究科学的孩子在不断减少。

        再后来,年龄的增加让我们逐渐了解了这个社会,或者说,了解了现实的世界和世界的现实。

         当我们意识到了“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时,当我们反问自己学习也许只是为了考进一所好大学时,当我们见到键盘侠“谤讥于市朝”质疑“数学有什么用,买菜都用不到”时,当我们听到七大姑八大姨讨论“XXX现在在XXX工作,混得可好了”时,“研究科学”的生活(在大多数人看来)反而成为了一种奢侈的追求,亦或是一种不现实、幼稚、愤青式的妄想。

        纵观国内几所“超顶尖”高校,如北大、清华,其招生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总是集中在经管类等充满“社会气息”的领域。这些高中学生们中的佼佼者,高考的“状元团队”,都拼命想挤进这一个狭小的圈子中。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想通过“超顶尖大学”的名片和所谓热门专业,将来谋一个“体面的工作”,过上所谓“混得很好”的生活。

         诚然,很多人只是把高考当作“美好未来”的“敲门砖”,把高分当作迈入“高回报”大学的“工具”,所谓刻苦学习,所谓高分高能,不过题海战术刷出来的。不过,高考的分数的确能很大程度上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

       上述两种现象便意味着大量高水平的学生,不愿尝试研究(本应适合他们的)“科学”而是一窝蜂地往象征“社会名利”的专业中拥,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过去,象征着自然科学之“根”的数学专业,常常因为过于“理性”和“抽象”令人望而生畏。而近几年,各大名校的数学专业却常常爆满。原因是人们终于意识到了数学对于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性,所以希望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经济领域,将来获得一份“体面工作”的学生越来越多。

        可他们不理解的是,大多数数学应用在经济学中的例子,都是一门心思研究数学的学者在数学造诣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地将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应用到其他领域使其发挥威力的结果。

        相反,他们秉持着功利之心闯入这科学的殿堂,造成了“数学专业充满了对数学毫无兴趣之人”。而真正有志于数学的单纯学生,很多时候却因单纯追求学科本身,没注重高考巨大的竞争性——缺乏“刷分刷题”的技巧,竟被数学专业拒之门外。说到这里,我都不禁想如古人一样感慨一下:“噫吁嚱!这可真是莫大的讽刺!”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国内真正热爱科学、致力于科学的研究者们,仿佛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只有科研院所和各大高校才是他们的集中地。然而,上述种种情况表明,国内很多高校的“科研之魂”已经变得不单纯了。

         在这浮华躁动的国土上,适合研究者潜心科研的净土,究竟还留有多大面积呢?我想到了,国家最高科研机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还有中国科学院主办的高等学校——中国科学院大学,也即是我所在的国科大。

       回想当初,我报考国科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够进入一所能够真正让人单纯地学习科学、研究科学的地方。“培养真正有志于科学的未来领军人才。”——这是我理解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招收本科生的初衷。

         而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无比正确的。先不说学校为了把我们培养成科学顶尖人才而投入的“巨额”关照,整所学校的科学氛围就非常怡人——“十分纯净”。很遗憾我的语言功底不足,只能想出这个词不达意的表达。当然可能用英文会好一些:我觉得supreme exclusively pure绝不过分。

        有时候自己会对学校一些安排进行不断地思考,当想法成熟之后,也可以作为材料向大家介绍出来。例如:青年班主任有一次问我们觉得科学前沿讲座是否能对我们起作用;当时我们班级有一些同学回答老师表示很多知识听不懂,觉得收获不大,于是我事后有时间便琢磨此事。直到有一天我参加高中同学的聚会,期间偶然谈到学术问题,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认识的层次高于这些同龄人,回想原因才意识到这是多次科学和人文的讲座的积累带给我的。至此我便明白:学校安排的讲座虽然对于增长我们具体的专业知识作用不是非常明显,但对于我们科学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还是非常巨大。

        当一位京华名校的同学和我谈到他悲哀于有一位教授劝诫学生“找一位有资有财的女朋友能省下你半辈子的奋斗”时,我便很自豪于我们的线性代数老师一周前同我们谈到“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东西(这里他指自己的一个数学成果)比获得金钱快乐”;自豪于同学的微积分老师发微信动态曾写道“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吾何其乐也!”;自豪于隔壁的物理班老师接受采访时曾说道“给学生们上课是一种享受”。其实,我更庆幸:“有如此学者为师,吾何其幸也!”(文:国科大1511班 计算机专业 马树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