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国科大】董临风:我在寻找目光灼灼者

  • 王夺奎
  • 日期:2016-03-01
  • 4484

        岁末,寒气凛冽,砭人肌骨,却无碍我与北京大学附中学弟学妹再会。我于2016年1月27日回访母校北大附中,并有幸请到国科大北京招生组负责人侯兴宇老师一同进行以“筑梦国科大,感恩母校行”为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活动的流程主要分为讲座部分与交流部分。由侯老师主持讲座,我个人主要负责与部分学弟学妹以及家长的单独交流,包括解答对国科大的一些疑问以及有关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咨询。

讲座开始于中午12:30,约六十人到场。在自我介绍后,我们发放了宣传册,在播放宣讲PPT的同时辅以一定的讲解,台下家长和同学们反映良好。北大附中的培养模式不拘于应试,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艺术方面亦有专业化的团队。这与国科大对本科生的培养方式不谋而合,因而附中同学理解起国科大的概况相对容易一些。

        侯老师首先围绕科研成果展开,简单梳理了中国科学院的历史与现状,作为背景介绍。之后结合统计数据展示国科大人才培养之盛,并辅以相片展示国科大一流的硬件设施。此后,侯老师从一制三化讲起,娓娓道来我们“三段式”培养方式,以及国科大重视数理、语言和计算机基础的课程体系和院士授课等,展现国科大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和未来学科带头人而在本科生培养体系上做出的相应的创新与改变。由于附中也同样实行小班化和导师制,同学们对这些概念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少有发问。

        讲座结束后开始一对一咨询,我个人十分偏爱这种个性化的过程。不仅能详细地结合我的个人经历向学弟学妹介绍国科大与计算机专业,还能从他们的高三学习生活、对大学的展望与困惑,反思自己并引发对未来的思考。比起导师制,多数同学对课程设置抱有更深的兴趣,或许因为导师制对他们而言不再是个陌生名词了吧。不过不同于附中主要用来弥补班主任角色缺失的导师,国科大的导师更多地像是学术与生活大方向上的指路人。我的导师就带着我们简要分析过计算机领域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并以夏培肃院士的学术生涯为例激励我,用诙谐的语言与我们分享生活的智慧。

        关于课程,我以自己所选课程为例,向他们说明国科大出于数理基础对其他所有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之考量,对数学、物理有很高的要求,亦有同来宣讲的一位港大数学系同学自认数学课程难度相当为旁证。对此,一些同学稍显退缩,毕竟并非所有人都神往科学研究。然而有几位同学却目光灼灼,似乎有志于研究,并向我咨询了所用教材。这让我有些感慨,更有些自愧弗如,国科大正是与这些兼备鸿鹄之志与坚定信念的学生相互吸引,以求破解 “钱学森之问”。

        此后与家长的交流中,有部分家长表达了对国科大缺乏本科生教育经验的忧虑,但更多的还是正面的声音,更有一位家长表示国科大的教育理念与她理想中的大学十分契合,并和我就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了讨论。

        至此,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已至尾声。虽只有侯老师与我两人参与,不似同学在家乡学校的回访活动一般盛大,却仍颇有收获。看着他们的高三生活,了解他们对大学的期望,对未来的设想,也使我那被困难消磨了些许的意志得以补充。为学弟学妹介绍国科大的过程也引发了我对于什么是大学,什么是科研的再思考。(文:董临风)

                                                      侯兴宇老师在讲座现场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