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单纯‘旧货新卖’,‘旧货’里面还有新东西去开拓、创造、发展。”王启明院士在讲座正式开始前的序言中如是说。10月9日晚上7点,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第三场在玉泉路校区礼堂正式开讲。主讲人为著名光电子学家王启明院士。讲座题目为信息化社会的硅(Si)器时代。
晚7点整,王启明院士在掌声中登台,他希望自己的这场报告能有启发性,给大家介绍一些知识,并且引导大家了解思考问题的路线。讲座当中,从宏观介绍信息化内涵的引言,到大型计算机的研制现状与改进思路,再到光电转换与能源问题的光伏解决方案,无不是科研发展最前沿的内容,有些甚至涉及到一些深奥的专业术语,然而即使是我们这些学识尚浅的大一学生也不觉枯燥无味。王院士将内容涉及的各个方面都用人体构造来打了个比方:将信息比作社会的灵魂,工业则是社会的躯体,社会的大脑是处理信息和择优决策的超快巨型计算机,神经网络是海容量信息 (10Pb/s)传输全球光网络,耳目五官是光、热、电、磁、力、味及生物等各类传感器,心搏动力是取之不竭的清洁能源——Si太阳能电池,细胞基质则是硅(Si)元素及其化合物。大的框架变得易于把握,细节上也注意联系实际,尽量多用同学们高中学过的基础电学知识讲解。
讲座最后,王启明院士大胆预言了继“铁器时代”、“硅器时代”之后,我们可能迎来“碳器时代”。但硅仍然是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仍大有可为。
在互动交流,王院士对刚刚揭晓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蓝色发光二极管的的研究给予了极大的肯定,认为这是“照明的革命”,将为能源问题的解决做出巨大贡献,而且在医学、农业和军事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这场科学前沿讲座思路清晰,给人启迪,让在场的同学们意识到信息光电子是一个集引领性、开拓性、应用性的大有可为的成熟而又充满活力的领域。“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几乎都有硅”,现代信息技术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巨大改变也让人有真实的感受。更重要的是我们真正感受到科研名家谦虚谨慎的人格与彬彬有礼的风度,这正是我们在日后漫长的科研人生当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将牢记王启明院士对本科生的殷切期望:“敢于担当,勇于超越, 勤于开拓,善于合作,为实现美好的中国梦多做贡献!”
主讲人简介:
王启明,光电子学家,中国信息光电子学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先后多次获国家级和院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曾连续三次被评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9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1年被中国光学学会、电子学会和通信学会联合提名获我国光通信与集成光学杰出贡献奖。培养了5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研制成量子阱激光器、调制器和光双稳激光器及开关器件,对发展光信息处理、光开关、光交换技术以及新一代光电子器件做出了贡献。现兼职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并受聘为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多所兼职教授。目前主要从事半导体光电子器件物理、光子集成及其在光网络通信中的应用,尤其关注Si基光子器件和Si基光电子集成的发展。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首批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由高鸿钧院士负责组织。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六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第一学年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和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提供更丰富的判断依据。(文/王温博,图/崔梦洁)
王院士讲座
学生代表提问
学生认真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