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 |
1986年于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和2002年先后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2004-2006年在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研究领域为环境分析化学与环境污染化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采样、分离富集和测定方法,以及持久性有毒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环境效应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国家863课题1项和省部级项目多项。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在Chem. Commun., Anal. Chem., Environ. Sci. Technol., Trends Anal. Chem.等影响因子IF>3.0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论文SCI他引1500次以上,单篇最高SCI他引200余次。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04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
研究方向: |
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的分析方法、微观环境过程与效应
|
专家类别: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入选者;研究员 |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
1.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环境分析化学与环境污染化学”(主持) 2.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课题:“水中极性有毒有机污染物的被动采样技术与装置” (主持)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环境中痕量汞与甲基汞的生物模拟原位采样与生物有效性研究” (主持) 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环境水体中纳米银的分离测定方法与迁移转化研究” (主持) 5.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松花江水污染生态风险评估关键技术研究” (主持) 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纳米材料与技术在水中污染物选择性消除中的应用基础研究”(骨干) |
获奖及荣誉: |
2010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6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 2005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一等奖 2004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03年,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一等奖 2002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 2002年,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 1997年,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一完成人) 1996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