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大学
本科部
联系人: 卢老师;王老师
电话:88256298;88256234
电子邮箱: bkb@ucas.ac.cn
邮寄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
邮编:100049

 

【科学讲座】吴一戎:从电子信息软件硬件在微尺度上的融合发展谈技术创新

2018年5月29日晚7点,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Ⅱ第73讲在玉泉路校区礼堂举行。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从电子信息软件硬件在微尺度上的融合发展谈技术创新”,主讲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吴一戎研究员。

讲座伊始,吴院士和同学们谈起了CRT、DLP、MEMS等技术和自己科研道路上与之相关的故事,用自己的经历,恳切的告诫同学要“宽容科研、宽容失败”,以及“做科研创新,一定要站在世界科学技术的潮头!”

而后,吴院士引用十九大报告中有关五年来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文字再起话题。他用与科学院息息相关的自主成果,如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一系列科学创新成果、两个一百年计划、中国制造2025计划、工业4.0计划、中美贸易摩擦等事例,向同学们传达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大道精神。吴院士希望同学们能勇敢地担当起在中国发展潮流中,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技术创新、科技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出一份力量。

紧接着,吴院士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些在物联网、RT、生物机械融合以及电子信息相关其他领域的新颖成果,从侧面说明了电子信息领域创新发展的方向,这也引发了台下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随后,吴院士转入了关于“发明创新”的探讨和思考。吴院士说道,“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使新的想法的发明变成可用的成果,它的任务在于创造价值。”新出现的事物究竟算不算创新,在吴院士看来,取决于它的成果是否最终能创造以往所不曾存在的价值,是否能给这个世界带来真正不可替代乃至后世看来不可或缺的影响。

吴院士接着抛出了“李约瑟之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于是,他回顾了中西科学技术史,来启发同学们真正思考“创新”的观念和思想。

“创新之路,不是说别人的想法我不碰,而是沿着别人的路径,借鉴别人的智慧而走得更远。”吴院士如此说到,“复制别人的结果是抄袭和山寨,复制别人的路径往往也会一无所成,创新通常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做出前人没有做出的成果。”

讲座最后,吴院士提出了自己所认为的“创新浪潮中的三个英雄出处”这一概念——先驱开创时、趋势转折处、大市场时代,并鼓励在座同学在历史创新的大潮流中,寻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争当创新大潮中的英雄儿女。

随着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吴院士结束了讲座,讲座进入问答交流的阶段。吴院士回答了同学们在有关国内外科研状况、中兴芯片禁售事件、生物机械的伦理道德问题、创新方向选择等方面的疑惑。

晚上8时50分,本次讲座在吴院士的致谢和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文/杨开来  图/赵然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吴院士为同学们做精彩报告

主讲人简介:

吴一戎,1963年生于北京,工学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电气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第十六届常委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召集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者,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合成孔径雷达(SAR)以及大型遥感地面处理系统的设计和研制工作。在高分辨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及运动补偿技术,SAR信号处理算法研究,遥感卫星地面处理与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处理算法等方面,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系统性地解决了一系列理论问题与关键技术,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奖项。

延伸阅读:

“科学前沿进展名家系列讲座”创办于2014年9月,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程,同时欢迎研究生与教职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大学本科部主办,讲座召集人为徐涛院士。该课程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天文、电子信息工程、环境九个专业,邀请相关科学领域的院士等知名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讲述科学故事、介绍相关学科方向的科学前沿进展,让学生在本科阶段了解不同学科的科研方向与主要进展,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他们最终选择学科专业与专业方向提供丰富的判断依据。